小火箭订阅没有节点
近年来,在各热点地区的武装冲突中,反舰导弹因其强大的毁伤效果,再次受到各国青睐。纵观反舰导弹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的发展历程,其性能实现了从视距到超视距、从亚声速到高超声速、从非隐身到超隐身的跨越,演进过程犹如一部精彩纷呈的“年代剧”。
当“速度、隐蔽性和破坏力”与“舰船克星”“反舰利器”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时,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一款海上打击利器——反舰导弹。所谓反舰导弹,是指从舰艇、陆上或飞机上发射,用于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其起源可追溯至二战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从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反舰导弹已发展到第五代。
王明志:划代标准主要包括制导方式、飞行性能、动力系统、弹体构型、飞行控制以及发射平台。第一代反舰导弹配置了涡喷发动机,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弹体庞大笨重,导弹射程近、速度慢,采用舰载或岸基发射,发射后需要对导弹进行跟踪控制,抗干扰能力差。第二代反舰导弹配装火箭发动机,可实现空中发射,采用惯性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具备掠海飞行能力。第三代反舰导弹配装小型涡扇发动机,采用超视距制导技术,具备防区外发射能力,采用主动雷达末制导或红外成像制导,命中精度显著提升。导弹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多平台发射。第四代反舰导弹配装整体冲压式发动机,实现超声速飞行,末端可进行变轨机动。亚声速反舰导弹采用超低空弹道,并开始强调隐身性。发展第五代反舰导弹的军事需求,主要是为应对海基区域和末端防空反导威胁,以及多样化舰载电子对抗手段,对反舰导弹抗干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第五代反舰导弹具备隐身、远程、高超声速、双模智能制导及主网协同作战等特点。
由于作战环境、作战对象和作战方式存在差异,各国对反舰导弹的技术路线选择可谓多种多样。当今世界主流的技术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高超声速发展方向,注重反舰导弹的速度和毁伤能力;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智能化亚声速发展方向,更注重反舰导弹的隐身性、机动性和精确打击能力。
王明志结合俄罗斯的“锆石”导弹和美国的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对两种技术路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王明志:俄罗斯与美国在研制这些型号时,均基于各自的军事需求和使用方法。首先,两者的攻击逻辑各具特色。超声速、高超声速大威力反舰导弹依靠的是大速度创造的小拦截窗口,使敌方即使发现也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而亚声速隐身网络化反舰导弹则凭借小反射面和弹道灵活性,使敌方发现过晚,来不及作出有效拦截。其次,两者的成本效益有差异。超声速、高超声速大威力反舰导弹的动力技术比较成熟,战斗部设计较为简单,但整体制造成本较高。亚声速隐身主网反舰导弹则需在雷达、红外和射频这三者之间实现平衡,技术难度较大。第三,两者的战术使用重点不同。超声速、高超声速大威力反舰导弹在战术使用上侧重于强力炸开对手的海基防空反导的坚硬外壳,为后续反舰突击创造条件。而亚声速隐身主网反舰导弹主要是通过分布式作战,隐蔽攻击敌战斗群中的节点目标。
现代战争形态正朝着无人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各国反舰导弹武器的演变升级,新一代反舰导弹将朝着超隐身、超高速、超射程和超智能的方向发展。“弹群联合反舰”被视为反舰导弹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明志:未来的弹群将在速度上实现亚音速与高超声速相结合,在构型上实现隐身与常规相结合,在抛面上实现灌顶与掠海多向多路相结合,在方法上实现扰、骗、诱、攻相结合,在规模上实现无规律集群强攻与断续扰攻相结合,在手段上实现空中、水面、水下多平台协同攻击。要实现跨平台、跨军种的弹群联合反舰,在技术上将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一是作战体系支撑。侦察、控制、打击、保障、评估等环节都依赖于强大且完善的作战体系支撑小火箭订阅没有节点。二是攻击任务规划。需借助智能任务规划系统对攻击的时间、弹道和效果进行精细规划。三是防止自扰与互扰。必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施频谱优化管理,以解决制导过程中的自扰和互扰问题。
近年来,在各热点地区的武装冲突中,反舰导弹因其强大的毁伤效果,再次受到各国青睐。纵观反舰导弹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的发展历程,其性能实现了从视距到超视距、从亚声速到高超声速、从非隐身到超隐身的跨越,演进过程犹如一部精彩纷呈的“年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