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卡小火箭免流
9月15日,证监会网站披露,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纳星空”)在北京证监局进行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另据《科创板日报》消息,微纳星空拟科创板上市。
去年6月,微纳星空顺利完成10亿元C1轮融资,正式成为商业航空独角兽企业,仅时隔一年,企业便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星卡小火箭免流。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新晋独角兽企业股东中不仅有高能资本、歌斐资产、清科母基金等资本巨擘,还有多个地方国资平台,其中青岛汇铸安芙兰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青岛汇铸安芙兰”)背后,就有青岛市北国资平台——青岛融汇财富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汇财富”)的身影。
企业官网显示,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8月,主要从事卫星整星、地面站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业务,围绕卫星解决方案可为客户提供包括论证、设计、制造、测试、发射、测运控在内的“一站式 ”星地一体化交付服务,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微纳星空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2014年,国务院首次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指导意见,随后包括微纳星空在内,国内民营卫星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0年后,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增长点”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目前,微纳星空手握卫星制造近40项关键技术,拥有注册专利超300件,成功研制并发射28颗卫星,明星产品包括国内首颗由民企研制的0.5m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泰景三号01星、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SAR卫星——泰景四号01星、国内首颗商业Ku波段相控阵雷达遥感卫星——泰景四号03星等。
企业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高恩宇是北京理工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的航天工程博士,创立微纳星空前,他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任职,担任总体主管设计师、总体主任设计师等职。
谈及设立微纳星空初衷,高恩宇曾表示彼时市场上已有一些卫星公司,但自己所依仗的优势资源是手里的技术和经验。而商业卫星企业当前更重要的是拥有技术匹配能力并控制成本,才能赢得参与国家重要项目的机会,向头部企业进发。
此外,企业核心团队中还有许多来自航天五院、中科院等顶尖科研机构的精英,具有丰富的卫星研制和卫星应用经验。
天眼查显示,企业成立至今已历经14轮融资,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今年8月,累计融资额已超过20亿元。
去年6月,微纳星空完成了一笔10亿元的C1轮融资,这是企业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该轮融资由无锡国资基金(元禾重元、梁溪科创)领投,老股东青岛汇铸安芙兰继续加持。
那么,在跻身独角兽企业刚满一年后,微纳星空为何选择走向资本市场?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自身经营与外部环境共同促成的结果。
先来看外部环境。今年6月,《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上市,并首次将商业航天纳入未盈利科技企业支持范围。
政策落地后,除微纳星空外,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等企业均已开启上市之路,其中蓝箭航天与中科宇航均将目标锁定科创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纳星空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次日,上交所副理事长霍瑞戎也在公开场合透露,上交所已与多家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企业开展预沟通,推动第五套标准扩围至相关行业领域。
再来看自身经营。据天眼查显示,今年3月,微纳星空经营范围新增微小卫星生产制造、微小卫星科研试验、火箭发射设备研发和制造等。
此前在《意见》出台后,微纳星空方面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若公司通过上市引入长期稳定的资本,有助于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卫星产能、吸引高端人才。公司将致力于研制高性能、高可靠、批量化、低成本卫星。”
这背后,是一片实打实的发展蓝海。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万亿级市场”爆发期,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3764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9%,预计2025年将突破2.5万亿元。
从商业航天产业链来看,卫星制造与火箭发射分属上游和中游,理论上具备一定的互补性和契合度,如能进一步打通产业链条,将有助于微纳星空加强产业协同性,这或许也是其启动上市进程的用意所在。
要知道,在去年6月的那轮融资中,微纳星空便得益于资本的加持,在卫星研发、制造、生产等各环节能力均实现跨越式提升。
对于微纳星空这个资本的“宠儿”来说,若能圆梦资本市场,不仅自身发展会受益,那些耐心陪跑的股东也将获得回报。
梳理企业股东名单,称得上是卧虎藏龙。其中不仅有中科创星、高能资本、清科母基金等在业内排名前列的市场化机构,也有一众有地方国资平台背景的投资方。
天眼查显示,青岛汇铸安芙兰成立于2023年,是一家以从事资本市场服务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2.2亿元。
其中,出资比例超过99.0909%的青岛汇铸英才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系该基金第一大合伙人,其与同为该基金合伙人的青岛国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认缴出资额2.19亿元,这两大合伙人均指向同一家企业——融汇控股。
根据天眼查显示,融汇控股成立于2019年,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企业实控人、控股股东为青岛市市北区国有资产运营发展中心,持股比例达到90%,而有山东省财政厅背景的山东省财欣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则是公司的另一个股东,持股比例为10%。
说回到市北国资与微纳星空的联系,应该离不开国内头部创投机构安芙兰资本的“牵线月微纳星空进行的第二轮规模达数千万元战略融资中,安芙兰资本便已参与其中。作为较早介入企业发展的资本之一,其一直耐心陪跑,深度参与企业多个重要发展节点。
根据安芙兰资本官网报道,其与市北区结缘不晚于2023年5月。在彼时举行的争创山东省“三区互融”典范区推进大会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安芙兰资本董事长周伟丽被聘任为“2023年度青岛市北区招商大使”,并选送优质项目落地青岛市北区。
天眼查显示,周伟丽自1995年先后创办青岛安芙兰芳香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安芙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实体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创业和实体经营管理经验。而在转战资本市场后,其也曾成功推动东软载波以及特锐德两家青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对青岛而言,如果能依托资本的力量,与微纳星空这样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加强合作,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助益,十分明显。
从产业维度看,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明确提出要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其中提到要推动技术相对成熟的空天信息在短中期内,规模实现倍数级增长,尚在培育期的卫星互联网则要在中长期内成为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在此前印发的《青岛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围绕“实施企业引育成长行动”,明确提到要加强未来产业链式招商,采取以投带引、场景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补链强链型企业。
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全国首个民企自主可控的卫星自动化、智能化产线天即可生产一颗中大级卫星,主要满足企业自建星座、国家卫星互联网项目、代建商业客户星座等任务的需要。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初市北官方媒体的一则报道中, 融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轲曾明确表示,要 围绕微纳星空等龙头或极具潜力的企业,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条。
后续,青岛国资能否进一步延展与微纳星空的合作链条,为青岛未来产业发展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