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支持多种类型节点
下周三将迎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届时将举行一场规格空前的阅兵式。根据此前新闻发布会的介绍,本次受阅编队所展示的武器装备,全部从国产现役主战体系中精挑细选,覆盖陆海空天电等多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多型此前鲜少公开、首次登场的新式装备占比不小,既体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也展示体系化作战能力的阶段性跃升。
所谓“高超声速”,是指飞行速度达到或超过5马赫,约等于每小时6125公里以上。以此速度由北极飞抵南极,理论上不足三个半小时即可完成。这一技术被视为航空航天与远程打击的前沿高地,俄、美等国早已重金投入、竞相突破。谈到我国的高超声速打击力量,公众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东风-17常规导弹。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上,它首次公开亮相:与传统圆锥弹头不同,东风-17采用扁平三角锥乘波体,配以横纵短翼,使其在大气层边缘具备灵活变轨与多点机动能力,突防性能显著提升,可在全天候条件下对中近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自2019年露面后,东风-17总体保持“低调”,很少在媒体上反复曝光。这种“神秘感”也引发外界对其后续进化的好奇:是否已经形成系列化家族?是否出现更远射程、更强突防的新构型?这些问题始终牵动军迷与观察者的目光。
提到高超声速武器,我们总会想到东风-17。它在2019年阅兵首次公开,此后露面极少,缘何如此低调?
东风-17属于典型高超声速导弹,其飞行并非简单的抛物线。助推火箭将乘波体送至大气层边缘后,战斗部可采用“打水漂式”或“弹跳式”机动,多次改变姿态与能量分配,在延伸射程的同时增大拦截难度。归纳起来,高超声速导弹的两大核心优势是“打得更远、穿透更强”,并能对关键目标实施快速、猛烈且精确的打击。
趋势看,突防手段将更为多样。除了可能扩大弹体、优化气动外形外,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或将配套“诱饵弹头”“假目标”模块,干扰对手的预警与反导识别链条,让防御系统难以区分真伪,从而进一步提升突防概率。同时,乘波体轨迹库可能更丰富,结合大推力助推段与多弹头协同等思路,形成“轨迹变换 假目标欺骗 多弹头突防”的综合方案,强化远程精确打击的稳定性与成功率。
名称含“鹰击”的导弹通常定位于海战环境,主要针对对方大型水面战舰实施远程打击。与传统亚音速或超声速反舰巡航导弹不同,如果其外形更接近弹道导弹,往往意味着具备高超声速飞行特征。舰面发射通常需要更大的助推段以取得足够初速与弹道高度,但该类武器具备“家族化”潜力,可在水面舰、机载平台甚至陆基发射车辆上实现多平台适配,扩展战术运用空间。
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近似弹道导弹的飞行方式,兼顾远射程与强突防,并具备对陆高价值、严密设防目标实施远程打击的能力。以空射型为例,轰炸机可在敌防空火力圈外发射,导弹穿透拦截后摧毁目标,投送平台迅速脱离,提高生存性。根据任务需求与搭载平台不同,导弹还会在构型、制导与战术上出现差异化配置,以适应不同作战体系与环境。
除高超声速装备外,新域新质力量也有望成为焦点。近年我国在无人化、智能化装备领域持续突破:有人—无人协同正把传统战术推向更高维度,无人平台在侦察监视、穿插打击、伴随补给和战场救援等链路中重塑攻防格局,形成高效而弹性的支撑体系。
通常一型负责广域侦察,如使用合成孔径雷达进行大范围搜索定位;另一型承担近距识别与跟踪,实时回传高清图像或视频,标注目标属性与动态。前者提供“哪里有目标”,后者回答“它究竟是什么、在如何运动”。数据汇聚后,指挥端可迅速制定战术方案,完成从发现到打击的闭环。
去年末,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下水,舰上配备电磁弹射,是否意味着未来将弹射大型无人机?
对两栖作战体系而言,可弹射的大型舰载无人机既能远距侦察,也可携弹实施压制与打击。“四川舰”因而具备多重身份:既是两栖兵力投送平台,也是直升机母舰,更能扮演“无人机航母”的角色,在广阔海域拓展情报与火力的触角,实现对海对陆的纵深控制与支援。
电磁弹射意味着较大的起飞品质裕度,可支持隐身无人攻击机、察打一体无人机等入列。若执行反潜任务,还可弹射具反潜传感与武器能力的无人机。由此,“四川舰”在兵力投送、反潜封锁与远域支援等场景中将承担更关键的节点角色,形成对编队与岸基力量的强力增益。
总体呈“大型化 多功能化”。大型无人潜航器在续航、载荷与智能化方面持续提升,除情报搜集外,还可布放智能水雷或发射鱼雷,充当“水下猎手”。无人艇平台尺寸增大后,更便于在同一舰体上集成侦察、对海/对岸打击、反潜与扫雷等模块,实现任务快速切换与编队协同。
定向能对“低慢小”目标具备技术与成本优势。微波武器可实施面域杀伤,应对小型无人机群;激光武器反应快、打击频次高、无需弹药补给,适合持续截击。我国在多次防务展上已展示车载激光炮与大型微波系统,技术日趋成熟,正迈入实用化阶段。按照发布会信息,本次阅兵有望一睹其真容。
近年来,我国海空力量加速更新换代,空中梯队“模块化、体系化”编组尤为引人关注。2025年7月3日上午,山东舰编队驶入香港维多利亚港,甲板上列阵的舰载机中,歼-15T弹射型尤为醒目。该机延续歼-15总体布局,但在起落架等关键部位强化结构、加装弹射杆;主起落架采用双轮以更均匀分散着舰压强,兼顾滑跃与弹射两种运作模式,部署弹性与甲板适配性明显增强。
在歼-15T夯实甲板战力的同时,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也正加入队列。2024年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空军型歪-35A进行飞行展示;“海上攻防”主题区域首度展出歼-35舰载机1∶5模型,并与歼-15T、直-18F反潜直升机、翼龙-2反潜巡逻无人机系统同台亮相。同届航展还首次展出双座版歼-20(歼-20S)1∶2模型。按国际通行标准,歼-20S被视为全球首款双座隐身五代机,后舱飞行员相当于为战机增配“第二大脑”,可更高效整合机外与机上传感器信息,辅助决策与指挥协同,因此其真机首秀备受期待。
现代空战依赖“会飞的雷达与指挥所”——预警机负责全域感知与指挥调度;大型空中加油机为编队延长滞空时间;隐身战斗机可在对手感知边界外悄然接敌,实施突然攻击;电子战飞机在频谱层面开路护航。预警机、加油机、各型战斗机与电子战平台深度融合,才能让人民空军在体系对抗中占据上风。
舰载航空兵的“面孔”更为多样:从早期歼-15“飞鲨”到弹射型歼-15,再到双发中型隐身的歼-35,满油满弹弹射起飞将常态化。若固定翼舰载预警机配备到位,航母编队防空与制空的纵深与反应速度将显著提升,可更早发现来袭威胁并引导战机实施拦截,使舰载战斗机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以歼-20为例,双座化的歼-20S若形成规模,将更适配与无人僚机的协同,发挥“有人决策 无人扩展”的作战优势小火箭支持多种类型节点。家族化分型也在推进:针对特定场景加载专用传感器,乃至探索反潜监视与特种挂载等。运-20方面,通过提升发动机推力与航电能力,可实现更远航程与更大载重,在战略投送与综合保障中承担更重要的体系枢纽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