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rocket除了
《暗网毒枭》的作者尼克·比尔顿是在英国利兹长大的一名新闻记者和作家,曾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三年,主要负责新闻室的设计和技术研发等工作,写的东西也多和技术报告有关,2016年他离职之后去了《名利场》杂志,成为专栏写手,同时还替美国消费者和商业频道(CNBC)执笔。
尼克一共出过三本书,本书是他的第三本作品,出版于2017年,也是当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排名第九的佳作。
这个男人在开篇表示将本书献给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不过,倘若你从头到尾看完,尤其是看了开头的“作者说明”和最后的“致谢”,想必能够体会作者的另一番心意——这同样是一本献给妈妈的思念寄语。
本书的故事讲述了一场震动全美的惊天大案,案情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当事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剧中最大的“反派”人物以化名出现,只手遮天,逍遥法外,待到落入法网,摘下“面具”,发现竟然如近在身旁的邻家男孩一般亲切可掬,其“真身”究竟是谁,叫人真假莫辨。
你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发生在虚拟世界的真实故事,亦可将之视作一出虚幻的剧目,只不过将舞台设在真实的生活当中。这种亦真亦假的感觉对于我这个做了一点背景研究的译者来说尤为深刻,甚至在结束初稿后的校订过程中越发强烈起来。
“丝绸之路”创办者罗斯与母亲琳和父亲科克·乌布里特在毕业典礼上(照片恢复还原自乌布里特的手提电脑)
原著的英文书名是American Kingpin。Kingpin这个词在漫威的漫画作品中出现过,是一个大反派的名字,“金并”。
不过,这样的音译对于本书作用不大。所谓kingpin,本意是指马车或者火车上起转向枢纽作用的主轴,亦可称作head pin,引申为某个组织或者事业中的主要人物,作为一种非正式说法,多用于指称某个犯罪团伙的主犯、主谋或总头目。
原著书名字面翻译过来应该叫“美国主犯”。不过,我没有直译,我拟定的译名是“暗网毒枭”。之所以这样翻,在于我认为这个译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故事的两大要素——毒品和暗网。
是的,这是一个和毒品销售、暗网犯罪有关的故事,暗网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毒品这东西据说很多美国人在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年纪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要不借用美国同事的说法,至少年轻时抽一抽大麻是常有的事,这种事情克林顿年轻的时候干过,奥巴马也干过。
暗网是这个故事的第二大元素。今天的我们虽然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网络世界,可这只是一个“明网”。在互联网的至深至暗之处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才是本书主角大展身手的天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作品,过去三个月我做了一件和作者同样的事情,搜寻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更多资料。我看了约书亚·戴维斯和乔西·比尔曼2015年在《连线》杂志上的特稿,看了《福布斯》杂志记者安迪·格林伯格2013年对毒网主谋“可怕的海盗罗伯茨”的专访,看了阿德里安·陈2011年在掴客网上将这个毒网最早公之于众的那篇博文,还看了多位媒体和新闻界人士的相关文章、访谈,甚至包括纪录片。
与此同时,我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一个个与之有关的书中人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找到了不少有关他们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我看到了书中三位主要执法者贾里德·德耶吉安、克里斯·塔贝尔和加里·阿尔福德的音容笑貌,也看到了另外两位“幕后英雄”尹日焕(音)和托姆·基尔南的样子。我见识了为毒网“保驾护航”的几大副手鉴酒师琼斯、依尼戈、利伯塔斯还有同中有异的真容,也欣赏了那个懦弱无能的“古奇”柯蒂斯·格林无罪释放后上电台做节目时的开心劲头。
当然,我更看到了本书的主人公罗斯·乌布里特——如果他真的就是那个可怕的海盗的话——看到了罗斯的父母科克和琳还有姐姐凯莉,看到了罗斯的女友茱莉亚·薇薇安。
我登录“释放罗斯”签名请愿网站,看了上面保存的相当一部分资料和不少(节选)庭审记录以及最后的判决书,听了几段庭审录音,也看了听了一审法官凯瑟琳·福瑞斯特和罗斯辩护律师约书亚·德拉特尔的文字与录音采访。
此外,我还做了一件有点傻的事情——我想争取把《绝命毒师》看完——罗斯也追了这部美剧。遗憾的是,即便跳着看,也真的没有时间从头到尾追完全部五季——罗斯也没有追完这部剧的大结局。
我写这段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希望告诉大家,正是这样的信息让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不再是纸面上冰冷的文字与符号,而在我听到看到的那一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让我先从破获“丝绸之路”大案的三位主要执法者塔贝尔、贾里德和阿尔福德说起。必须承认,这个案子成为三人各自人生当中一段新的开始。
塔贝尔是将罗斯最终逮捕归案的“首功之人”。这个身材高大,体格壮硕的男人天生好学好胜。虽然,塔贝尔的父母希望儿子长大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可骨子里的“警察”特质还是让这位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的举重好手在大学毕业之际下定决心,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为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筹谋。
塔贝尔在数码世界里找到了用武之地,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纽约联邦调查局的编外电脑取证专家,并且在三十一岁做出了正式加入联邦调查局的决定——这样的人生转型并不容易,因为他的妻子当时已经怀有八个月的身孕。
塔贝尔没有辜负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他为了保护家人,在破获“丝绸之路”之后选择离开心爱的警察工作,今天已是世界知名战略咨询与顾问公司“伯克利研究集团”的战略顾问总监。
贾里德是书中最早出现的人物。这位“菜鸟新人”在将罗斯绳之以法之后一跃成为芝加哥国土安全部打击网络及毒品犯罪的领军人物,作为联络官负责协调美国与欧洲刑警组织网络犯罪中心合作事宜,在2014年破获“丝绸之路2.0”,2015年荣获“美国总检察官杰出贡献奖”和“芝加哥国土安全部特工主管奖”。
2020年6月,这个留着腼腆笑容的亚美尼亚裔男人结束了在国土安全部长达十六年的职业生涯,加盟“伯克利研究集团”,名正言顺地成为塔贝尔的同事。
第三位执法者加里·阿尔福德其实是将嫌疑对象与罗斯·乌布里特联系起来的第一人。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他的努力,这个案子可能永远无法结案。这位身材高大的黑人由此成为纽约国税局闻名全美的英雄人物。加里随后将注意力转向了比特币,现在是纽约国税局打击网络犯罪及反比特币洗钱的协调专家。
书中出现的另外两位执法者我也想在此多说几句,因为我总觉得他们是被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关键人物。
两位都是塔贝尔的同事,一位叫做尹日焕,另一位叫做托姆·基尔南。尹日焕在书中的“戏份”最少,却是塔贝尔麾下的一员爱将,被塔贝尔亲切地称为“工作伴侣”(work wife)。这个韩裔美国人自幼从韩国移居纽约长岛,从小酷爱电子游戏,读大学时曾是电竞选手,日后成为联邦调查局的比特币专家,还参加了2011年8月在纽约召开的首届比特币大会。
尹聪明善思,被塔贝尔称为“思想者”(thinker)。塔贝尔率队逮捕罗斯的当天,尹正在冰岛的“雷神数据中心”与当地警方合作破解“丝绸之路”服务器中与比特币有关的重要部分。他还在审判时出庭作证,演示了罗斯是如何从“丝绸之路”上获得比特币佣金的。
和年轻的尹日焕不同,托姆·基尔南是纽约联邦调查局网络侦查犯罪科资历最老的一员。这个男人对机器天生敏感,从DOS时代就开始摆弄电脑,最早帮助联邦调查局维修打印机,十七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对联邦调查局接手的所有网络犯罪案件了如指掌。正因为如此,塔贝尔才对基尔南委以重任,不仅要他负责重建“丝绸之路”的服务器,还在最后时刻将“保护罗斯手提电脑”的重任全权委托给了他。
接下来我想说一说罗斯的家人。罗斯的父母科克和琳在刚刚得知罗斯被捕消息之后的第一反应与其说是悲伤,还不如说是费解与愤怒。
这一点从夫妇二人最早接受采访的谈话语气中便足以听得出来。比起说话轻声细气的父亲科克,母亲琳显然更能代表这个家庭的存在与努力。琳将罗斯视为未来,对儿子充满了无限的爱与希望。
2013年10月,罗斯在被捕入狱之后首次接受采访时曾向记者劳伦·斯麦莉说起这么一件事情——那个时候的罗斯还被关在奥克兰的格伦戴尔监狱。
刚刚入狱的罗斯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一本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做《怒海争锋》,是爱尔兰作家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名作。
琳的本意是为了让儿子在狱中“打发时间,早点出来”,殊不知这本书只是奥布莱恩20集系列作品中的一本。可叹一语成谶,琳永远没有想到最终的判决竟像这部系列作品一样“太长太长”,自己的儿子竟要用一生的时间在狱中读完这整个系列。
我每次看到琳面对媒体镜头侃侃而谈的时候,总感觉很难看出悲伤与痛苦在这位母亲脸上留下的痕迹。我猜她应该是把这一切都深深地藏了起来。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因为琳是那样地爱着罗斯。
只可惜,这位母亲等不到这样的“如果”——2017年5月31日,第二巡回上诉法院驳回了罗斯的上诉请求。琳与罗斯母子二人失去了最后的机会,余生恐怕都只能隔着监狱的铁栏遥望彼此。
我在谈罗斯本人之前还想说一说这个男人生命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女人。那就是罗斯的(前)女友茱莉亚·薇薇安。
茱莉亚和罗斯最早相识是在2008年。那一年,茱莉亚才十八岁,正处于一个起伏不定的时期。茱莉亚和罗斯在一起其实一直争争吵吵,分分合合(两个人闹分手的次数要远比书中描写的多得多)。
争吵的原因一个在于政治意见相左——罗斯是一个“自由意志主义”的死忠,而茱莉亚是民主党的支持者。一个在于对钱的看法不同——罗斯推崇的“节俭”到了茱莉亚的口中往往就变成了“抠门”。茱莉亚的那句口头禅“你可真够抠门的”在书中也不止出现过一次。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两人的社交生活大相径庭。茱莉亚对于抛头露面、参加聚会的兴趣要远远大过男友。当然,有一件事情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把这对小情侣给重新拉回来,黏在一起shadowrocket除了,借用茱莉亚的话来说,那便是“很多很多美妙的性生活”。
由此看来,两个人最终没有一直走下去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年少青涩的爱情最终会随着彼此心智的成熟成为过去,这样的故事书里书外早已见证得太多太多。
我看到了照片上茱莉亚昔日小鸟依人般靠在罗斯身上的幸福画面,也去了薇薇安的缪斯的官方网站,一窥这位“准女主角”的今日芳容:大大的嘴巴,厚厚的嘴唇,褐色的皮肤,蓬松的头发一边扎着一个大尾巴,再加上曼妙的身材,诱人的躯体,的确是一位性感的女子。今天的茱莉亚一如作者所言,已经有了一份蒸蒸日上的事业。至于那个她曾经一心想嫁的男人,或许还留在心底,只是已经不再谈起。
接下来,还是让我说一说本书的主人公罗斯·乌布里特吧。如果你看过罗斯的照片或者视频,听过罗斯的声音,我想你也会和我一样承认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帅气温柔的小伙子。
一头浅棕色的头发微卷,大大的眼睛笑起来总是弯弯的,眯眯的,再加上将近一米八八的身高,身材修长挺拔。
我把书中描述的那一段罗斯和好友雷内在旧金山犹太人博物馆录音的视频反复看过好几遍。那一天的罗斯留着一脸络腮胡子,说起话来显得颇有几分腼腆。
雷内是搞电影的,与罗斯从七年级就相知相识,长得也很帅气,戴着一副眼镜,可能是因为刮了胡子的缘故,脸上干干净净,显得更加开朗俊秀,文质彬彬。两个小伙子一眼看上去都是那种非常阳光健康的美国青年。
雷内在罗斯入狱之后每个月都会和好友通话一次。当记者问其感受时,雷内用了“心碎”一词来形容。的确,一如作者所言,罗斯是那样温柔善良,甚至可以用“和蔼可亲”来形容,难怪那么多人永远也不会相信是罗斯一手主导了这场阴谋。
可惜,人真的是非常难以捉摸的生物。塔贝尔和基尔南在分析完“丝绸之路”服务器的代码之后都对这个网名“可怕的海盗罗伯茨”的对手——让我们姑且相信这就是罗斯吧——发出过由衷赞叹:“这真是一个天才!”
的确,一个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计算机编程教育的人凭借一己之力一手打造出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站,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罗斯也是一个天才。他成长在一个完整和睦、家教良好的家庭,小小年纪便成为“雄鹰童子军”——这是美国童子军的最高级别,小时候放了暑假跟着父母去哥斯达黎加,看着父亲在那里一手建起美丽休闲的竹屋子,还学会了冲浪。
罗斯的初高中都是在得克萨斯的奥斯汀度过的。高中时代的他成了朋友们口中的“罗斯侠”,常常开着一辆老旧的沃尔沃,和一帮死党抽着大麻,四处晃荡。
即便如此,这个天赋过人的青年仍然顺利拿到全额奖学金,进入达拉斯的得克萨斯大学,2006年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材料科学和工程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思想理论对这个年轻人产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米塞斯曾经说过,一个公民要想在政治或者道德上获得自由,就必须首先在经济上获得自由。罗斯也在自己的领英主页上写过希望“利用经济理论作为手段,彻底废除人类之间的压迫与侵略”,“要创立一种虚拟的经济体制,让人们亲身体验,感受一下生活在一个没有制度强力威权之下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罗斯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关于这一段具体过程,我不想赘述,一切尽在书中。
我想在此首先复盘一下罗斯律师团队的辩护思路。罗斯聘请的律师德拉特尔堪称全美最好的法律斗士,其争取胜利的最大砝码在于让陪审团相信“不是我”。易言之,“丝绸之路”的主谋不是罗斯,而是另有其人。
除此之外,辩护团队还提出了“执法者渎职犯罪在先”,“非法搜查,违反第四宪法修正案”以及“执法当局恐对罗斯电脑做过手脚”等一系列质疑与反驳。必须承认,这一系列“组合拳”不能不说具有足够的分量。
然而,罗斯及其律师团队似乎并未完全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即便意识到了,恐怕也无能为力)——公诉方从始至终保持了极其强硬的态度与决心。罗斯自2013年10月1日被捕当天就再也没有获得过一天人身自由。美国联邦法院在第一时间(2013年11月21日)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名义驳回了辩方提出的保释要求。
此外,罗斯本人也似乎错误地预判了形势。这个年轻人居然自信到认为联邦调查局永远解不开自己的电脑密码,进而拒绝了联邦政府提出的辩诉交易要求。除非他真的是无辜的,否则这无异于亲手给自己关上了最后一扇门。
罗斯的审判过程应该说是极其迅速的。自2015年1月13日开庭,至2月4日陪审团经过三个小时讨论,做出全部七项指控罪名成立的最终决定,仅仅只有二十天时间。
截图为罗斯·乌布里特电脑中日志具体内容。罗斯在日志当中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雇凶“修理”胆敢敲诈威胁可怕的海盗罗伯茨的人的(照片恢复还原自乌布里特的手提电脑)
事实上,审判之所以结束得如此之快,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法庭拒绝了罗斯律师提出的多项要求,打乱了辩方的既定策略,迫使对手陷入无计可施的绝境。法庭如此强势回应,同样表明了联邦政府“严惩不贷”、“以儆效尤”的决心。
让我们看一眼罗斯的最后判决吧:两个终身监禁,外加四十年刑期,永远不得假释。这样一纸“彻底将牢底坐穿”的判决,其严厉程度远远超乎所有人想象之外,可以说不是死刑,胜似死刑,令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堪称美国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判。
我看了该案的判决和庭审记录——由于记录太过冗长(多达数百页),我只能选取其中一些重要部分浏览——坦白而言,如果抛开其中与“毒品”有关的字眼,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对于毒品犯罪或者“非暴力犯罪”的判决,这个结果让我更多想到的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抑或“叛国罪”的严厉惩罚。
让我们将时间推回到2010年代初期——请不要忘记,彼时的美国距离“9·11”恐怖袭击刚刚过去十年,加之2013年斯诺登变节事发,华盛顿的国家安全意识空前加强——看一看贾里德和加里·阿尔福德在书中的内心独白,你就会明白执法者的坚定立场:不管是在现实的世界,还是虚拟的世界当中,美国都必须捍卫自己一手创立的秩序。
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暗网”也是美国人发明的,美国人不可能坐视任何人(哪怕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利用美国的发明来颠覆美国的权力与社会架构,美国绝不能重蹈覆辙!
罗斯踩中的恐怕正是这枚“地雷”——“丝绸之路”与其说是一个销售毒品等违禁品的暗网,还不如说更像一个“政治引擎”。这个最初只是想着“要自由”、“要赚钱”的毛头小子竟然成了一个醉心于建立“帝国”,发动“革命”,推翻“政府”,废除“体制”的“人民领袖”,在言行中将越来越多的矛头直接对准了美国政府和社会制度。
难怪美国参议员“查克”·舒默一发现苗头不对,便向司法部和缉毒局大声疾呼,一定要迅速果断地查封捣毁“丝绸之路”,以至于美国媒体将针对“丝绸之路”的缉毒战争揶揄为“‘查克’·舒默的斗争”。易言之,这是一场权力的斗争,是一场关乎社会建制稳定的斗争。面对这样的对手,美国政府怎能不会“从速”“从重”“从严”处理呢?
当然,罗斯之所以如此自信,在于他手中拥有两大利器——以洋葱路由器为代表的暗网和“虚拟货币”比特币。这两种新科技的确让执法者在某种程度上无计可施。
就此而言,这同样是一场科技的斗争。回到那个暗网技术和比特币技术刚刚兴起的年代,联邦政府和各执法部门对于类似的网络犯罪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的应对之策。这是一条新的“战线”,这是一个属于新的数码时代的“蛮荒西部”。
所以,正如塔贝尔所言,互联网的辽阔“草原”上不单有“纵马扬鞭”的自由主义者,还有难以估摸的政治力量,这里同样需要一位“警长”的存在。难怪,联邦调查局会史无前例地启动首个暗网追查计划,计划的名字就叫做“剥洋葱”。
罗斯也好,“可怕的海盗罗伯茨”也好——如果他们真的是同一个人的话——虽然输了,却成为这个崇尚“自由”“自我”国度里不少人心目中的“英雄”。罗斯的助手们在“丝绸之路”被查封之后不久便成立了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毒网:“丝绸之路2.0”。罗斯被捕之后,来自全美各地的拥趸纷纷为他奔走呼吁,呐喊助威。罗斯的家人为此专门成立了网站,积极筹措资金,寻求法律援助,争取无罪释放。
这场与互联网犯罪有关的大案也演变成了一场席卷美国的全民大讨论。在所有与罗斯和“丝绸之路”有关的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我看到的是完全倒向罗斯一边的支持与理解——一个“网站经营者”(罗斯)遭到如此“空前残酷”的重刑处罚,执法者渎职犯罪,执法过程不透明,案件存有太多尚未解开的谜团,司法机关对于个人隐私权利的碾压,涉嫌违宪,法庭对陪审团的“误导”和“施压”,加之司法过程中的程序失当,凡此种种,在这个向来对政府持怀疑态度的国家引发了人们(阴谋论者)的众多质疑与愤怒。
2015年,美国导演亚历克斯·温特以罗斯和“丝绸之路”为蓝本拍摄了纪录片《深网》。亚历克斯在随后的多次采访中一再表达了对于“暗网”“网络自由”和“个人隐私”等方面的积极看法。
至于尼克·比尔顿,他是站在比较正统的立场来撰写本书的,尼克为此也招到了罗斯母亲琳以及部分媒体的批评与质疑。当然,尼克同样在多个场合捍卫了自己对于“自由意志主义”与“网络安全”的观点。关于这一些,我想有兴趣的读者自然懂得去探求了解,在此就不一一展开尽述了。
无论如何,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发生在遥远大洋彼岸一段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要案追踪全过程。这个案子在过去十年里虽然已经结案,但影响依旧尘埃未定,引发的思考与辩论犹在。
“自由”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法律”的界限又到底在哪里?“个人的自由”与“制度的权力”到底该如何权衡?政府是否真的有权监视和左右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甚至连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放过?“隐私”作为我们生而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究竟该如何保护?一个人又是否真的应该拥有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自由,而不去考虑是否对他人产生影响?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罪案故事,他在卧室里创立了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网络毒品帝国,并差点逃脱惩罚。
2011年,二十六岁的罗斯·乌布里特推出了终极自由市场:“丝绸之路”。这是一个暗网上的匿名网站,任何人都可以用加密货币交易任何东西——毒品、黑客软件、伪造的护照、假钞、毒药,并且不受政府的监控。
“丝绸之路”迅速膨胀成价值亿万的企业,在公众的强烈抗议声的刺激下,美国联邦政府展开了长达两年的大规模搜捕行动。但追捕对象难以捉摸,没有线索,没有证人,也没有明确的管辖权。
《名利场》记者尼克·比尔顿凭借对关键人物的独家访问和罗斯留下的海量数字文字和图像,讲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邻家男孩蜕变成罪犯的故事。
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名利场》特约记者,也是CNBC的撰稿人,在《纽约时报》担任专栏作家近十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