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的ss节点超时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 余晓洁)记者10日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我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环境一号C星的有效载荷9日首次开机成像,成功获取首幅对地观测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图。影像图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截至目前,环境一号C星星地链路连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还将继续进行在轨调试运行。
9日18时19分,环境一号C星下传第一轨数据。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密云接收站准时捕获并成功接收全部数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完成标准产品生产小火箭的ss节点超时,形成了第一幅影像图——郑州地区SAR图像。
据悉,环境一号C星具备空间分辨率5米条带和20米扫描两种成像模式,幅宽分别为40千米和100千米;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可以不受天气影响,在多云、阴雨、大雾等任何恶劣天气条件下,准确获取地表真实的图像。相比光学成像卫星,环境一号C星对地观测效率大幅提高,大大提升了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总体观测能力。
此外,环境一号C星配置的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可获取地物S波段影像信息,形成更加丰富的观测谱段,使对地观测体系更加完善,地物信息识别能力更强。
据介绍,环境一号C将与之前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星组成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形成具备中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宽覆盖的对地观测遥感系统,迅速、准确地获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灾害、生态和环境污染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的相关信息。这将大幅提升我国环境与灾害的及时、动态监测预报能力,为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11月19日,搭载“环境一号”C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11月1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环境一号”C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
“环境一号”C卫星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与2008年9月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形成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灾害与环境情况的动态监测预报能力。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新华社太原11月19日电(记者 李清华、刘潺)1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环境一号”C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
“环境一号”C卫星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与2008年9月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形成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灾害与环境情况的动态监测预报能力。
有关专家介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进行研制的卫星应用系统,由2颗光学小卫星(A、B星)和1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C星)组成,拥有光学、红外、超光谱和微波多种探测手段,主要用于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及时反映生态环境和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和灾害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灾情进行快速评估,为紧急救援、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