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小火箭节点二维码
在青岛地铁6号线工区琅双区间的TBM掘进施工现场,一项不起眼的“小发明”正悄然改变着高处焊接作业的安全与效率。班组长邓贤富从日常所见的电动车头盔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发出“可翻动式安全帽面罩”,不仅解决了传统焊接面罩的操作痛点,更成为班组“小发明大效益”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平凡岗位上的创新力量。
高处焊接是地铁施工中的常见作业,但传统手持面罩却让电焊工们犯了难。班组电焊工喻全洪曾抱怨:“手持面罩操作时手忙脚乱,影响焊接精准度;用布遮挡视线虽临时方便,却存在烫伤、弧光伤害的极大安全隐患。”
邓贤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次下班路上,他看到工友骑电动车佩戴的头盔——面罩可灵活翻动的设计瞬间点亮了灵感:“如果把这种结构嫁接到安全帽上,不就能解放双手、兼顾安全吗?”他立刻找到班组技术骨干司玉迪商议,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动手改装。
创新之路并非坦途。第一次测试,面罩翻动不灵活,如同“卡壳的机器”;第二次尝试,加装的面罩重量偏大,导致操作人员易失去平衡。但邓贤富没有气馁,他带着团队请教工区技术人员,反复调整铰链位置、优化面罩材质与角度,不放过任何细节。
经过数天的打磨,“可翻动式安全帽面罩”终于成型:面罩通过轻便铰链与安全帽连接,可180度自由翻动,既不遮挡视线,又能在焊接时快速放下防护。试用当天,喻全洪戴上新面罩,兴奋地说:“手解放了,焊得更稳!高处作业时再也不用冒险用布遮挡,安全又高效!”数据显示,这项发明让焊接返工率下降30%,作业效率大大提升,成为施工现场的“安全利器”。
邓贤富的创新并非偶然。作为班组长,他始终践行青岛地铁“五小创新”的理念苹果手机小火箭节点二维码,主动学习创新案例,鼓励班组成员“从日常问题中找灵感”。在他的带动下,班组里涌现出多个实用小发明,解决多项施工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