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充值节点
最近,美国的卫星再次拍到令人关注的画面。据《美国海军新闻网》报道,中国黄埔造船厂内出现了一艘造型奇特的新型军舰。这艘船大约有65米长,船身干舷很低,看起来像是一艘半潜式舰艇。船尾位置装有两个外置悬架,外形和我国之前测试的“虎鲸”号无人作战艇颇为相似。而在它的甲板上,被篷布盖住的部分隐约能看到许多格子结构,有专家推测,那些可能是导弹发射井。
这艘船的排水量预计在500到1000吨之间,外形设计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雷达阵列、光电设备或主炮,也没有反潜用的声呐系统,更没有驾驶舱,说明它是一艘无人舰艇。全舰最昂贵的部件可能就是动力系统。根据外界分析,这种舰艇可能采用了与055型驱逐舰通用的导弹发射系统,只不过改装了远程遥控发射组件。
由于没有安装其他繁杂的设备,这种半潜式无人舰可以携带更多燃料,从而拥有更强的续航能力。同时,它能容纳近五十个导弹发射井。船体采用窄型三体设计,结构稳定,即使在恶劣海况下也能与舰队并肩航行。
有人可能会疑惑:一艘几乎没有雷达、没有主炮的船,怎么参与海上作战?其实,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现代海军舰队最大的冗余设备就是雷达系统。以我国福建号航母编队为例,航母上配备了32个有源相控阵雷达,此外055、052D、054等舰艇上也各自拥有强大的雷达探测能力。这些雷达的探测距离很远,还能同时锁定多个目标。舰队作战时,各舰之间雷达覆盖范围重叠,数据链通信完备的情况下,许多雷达信号其实被重复使用,造成资源浪费。
这种无人舰正好能弥补这一问题。它不需要自带雷达,只需通过数据链接收友舰传来的信息,根据指令发射导弹,目标引导由其他舰艇完成。换句话说,它是舰队中的“火力节点”,而不是“信息节点”。如果舰队中有十艘这样的无人舰艇,每艘携带几十枚鹰击21导弹,那整支舰队的反舰导弹数量将暴涨到数百枚,火力密度惊人。当然,现实中可能会根据任务调整,一部分导弹将用于防空。这种设计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舰队战力放大器”,也是未来分布式杀伤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这种舰艇在隐身方面有天然优势。它无需像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那样采用特殊外形或昂贵的隐身涂层。海水本身就是最好的掩护,只要稍微潜入水面以下,雷达或卫星发出的电磁波就难以探测到它。若船体涂成海洋蓝或灰白色,即使白天有光学卫星也难以发现。更重要的是,即便舰队其他舰只被击毁,只要有一艘这种无人舰存活小火箭充值节点,它依然能在侦察机的指引下发起反击,具备强大的“同归于尽”能力。
有人会问,这算不算“武库舰”?其实,它只能算是结构上与武库舰相似,却达不到真正武库舰的标准。武库舰最早是由美国海军在冷战末期提出的概念,倡导者是中将约瑟夫·梅特卡夫三世。在美国规划21世纪海军舰艇时,这个设想被进一步细化。上世纪末,武库舰的想法一度非常火热,很多人认为它会取代航母成为新一代主力舰。
真正的武库舰体型巨大,长度超过200米,排水量达数万吨,几乎和航母在同一等级。与之相比,黄埔造船厂的这艘新舰明显要小得多。美版武库舰最大的特点是火力强,全舰布置多达500个垂直发射单元,可混装“战斧”巡航导弹、“标准”防空导弹以及“鱼叉”反舰导弹,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弹药库。此外,它还装备了两门155毫米先进舰炮,可进行对岸火力支援,并搭载直升机或无人机,用于扩大作战范围和侦察能力。
不过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美国的武库舰概念显得有些过时。它更像是二战时期火箭登陆艇的现代化版本——那种小艇上装满密密麻麻的火箭发射管,一次能向滩头发射上千枚火箭弹,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
而中国版的“武库舰”理念更加前卫。马伟明教授曾提出一种新型战舰构想: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核心,吨位巨大,舰上装备先进雷达系统,配备电磁炮和高能激光炮,能携带多达600枚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兼容多种型号,实现远、中、近程全覆盖打击,具备反舰、反潜、防空、对岸攻击等多种作战能力,完全可以独立作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要你命三千”级武库舰。而黄埔造船厂这艘新出现的舰艇,或许更适合被称为“火力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