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批量删除节点
据公开信息显示,制造方为美国Shield AI,机型名为X‑BAT,整体采用“曲柄风筝”式飞翼,机身长度约为8米,翼展接近12米,设计强调舰载适配和模块化任务系统;动力候选锁定F100或F110系列涡扇,预估加力推力在10至13吨之间,据称会配合三维推力矢量喷管实现姿态控制。
简单说,机头朝上,借助发动机推力直上直下——想象一下甲板上升起的不是有人战机,而是喷气无人平台。
在性能指标上,X‑BAT被标注为高亚音速巡航平台,官方给出的一组数值包括最大航程约3704公里、作战半径约1150公里、升限约15240米。
内部设有两个弹舱,并有外部挂点,能携带中程空空导弹与小型精确制导武器;但机体体积有限,燃油与弹药舱容会直接左右持续作战能力。
关于推进与热特征,采用现成的F100/F110系发动机有其现实好处——成熟的生产与维护体系、确定的推力级别。
可是,推力矢量喷管带来的活动结构和裸露排气,会提升尾部的红外辐射;在硝烟弥漫或海风带有湿气的环境中,红外签名更易被探测。
值得注意的是,若采用红外抑制装置来掩盖热源,可能又会牺牲推管的机动性或维护简便性,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显然难以一刀切地解决。
简单来说,好比把速度与续航拉扯在天平两端;如果把优先级放在高亚音速持久巡航上,那超音速突防和高G机动就会被自然弱化。
个人觉得,现代空战中速度与机动仍然举足轻重,失去这两个维度意味着在某些拦截或夺取制空的场景下处于被动。
相比之下,体型更大的制空型无人机或有人战机,在燃油与弹载容量上占有明显优势,这点在长期巡逻或高强度空战中不能忽视。
关于自主系统,Shield AI提出了名为Hivemind的软件框架,先前在较小型的V‑BAT平台上用于编队协同与目标定位并取得初步验证。
换个角度想,软件迁移到具备武器释放权限与更复杂态势感知的X‑BAT上,所面临的不只是代码扩展,而是规则、容错与对抗性验证的系统工程。
比如在通信受限或电子干扰严重的情况下,Hivemind需要具备在多变电磁环境下的鲁棒性与伦理约束机制,这是技术和政策并行的大问题。
谈到部署概念,厂方设想颇具分布式色彩:把X‑BAT搭载在两栖攻击舰、濒海战舰,乃至更小型无人水面艇上,从而形成覆盖广阔海域的节点网络。
据介绍,一艘两栖攻击舰可容纳多架此类无人机小火箭批量删除节点,若以美军现有若干艘两栖攻击舰为基点,理论上可构建分散化的空中力量圈。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头看,这种布局的好处在于降低对陆基跑道和空中加油的依赖,减小单点被灭的风险。
可另一方面,这要求舰上具备更高效的弹药补给、起降节律和维护体系;要实现高周转率,后勤配套的压力也随之放大。
厂方公布的计划把垂直起降试飞和全面飞行验证放在未来几年,这表明从概念模型到完整海试之间还有许多工序。
仔细想想,风洞数据、地面滑跑、分阶段海试以及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反干扰试验,每一步都可能推动设计调整。
另一方面,与一些体型更大、注重超音速与载弹的制空型无人机相比,X‑BAT明显在续航、弹载和超音速机动性方面处于劣势。
确实,谁把重点放在哪儿,谁就在那条赛道上竞争;这台机器选择的是灵活部署和自主化,而非速度与持久火力的极致。
总之,从技术路线看,X‑BAT融合了现有发动机产业链、推力矢量控制与早期自主软件的验证成果,但从“想象中的作战概念”走到“可靠服役”,中间仍需跨越包括热管理、舰载维护、对抗性AI验证以及战术适配在内的多重障碍。
换个角度,接下来几年厂方公布的试飞数据、海试成果以及在受干扰条件下的对抗演练,将会是判断这套想法能否落地的关键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