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上的节点超时
这篇文章并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分析,而是直接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探讨了一个让五角大楼夜不能寐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美国扮演的角色一直很强势,要么是威慑全球的“霸主”,要么是四处执法的“世界警察”。
这种从“进攻者”到时刻警惕自身安全的“防御者”的角色互换,背后透露出的,是对整个亚太军事态,势的深切焦虑。
这不仅仅是对某个对手实力的担忧,更像是一个沿用了几十年的霸权主义的国家,在新的现实面前,开始变得担忧。
美国人一直很自信,这份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尤其是那套号称密不透风的多层反导网络,理论上应该毫不畏惧他国实力。
伊朗向以色列发射了超过五百枚导弹和上千架无人机,以色列的防御系统虽然在初期表现不错,拦截率一度超过85%,但很快就暴露了问题。
随着拦截弹药的急剧消耗,拦截率掉到了60%以下,最后不得不改为选择性拦截,意思就是只能保住最重要的目标,其他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冲突一旦爆发,美军在亚太的基地面对的,可能是超过千枚导弹与无人机组成的、铺天盖地的首轮饱和式攻击。
比如搭载了高超音速乘波体弹头的东风-17,它的飞行轨迹飘忽不定,让传统反导系统根本无法预测,突防率高得吓人。
还有射程超过2000公里、专门打移动航母的东风-21D,以及绰号“关岛快递”的东风-26,这些都是悬在美军所畏惧的武器。
更要命的是打仗时的成本对比,美方一枚“爱国者-3”拦截弹,造价大概在300万美元左右,而中国发起攻击的导弹,成本可能连它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对比下来,美国的成本就像是在用“黄金”拦截“黄铜”,偶尔玩一次还行,真要打起高强度的消耗战,经济上根本无法承受。
美国的军工体系现在也问题重重,美方自己都承认,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他们已经落后中国至少五年。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产业链的空心化,许多关键零件依赖海外供应,连“爱国者”导弹的年产量也只有区区1200枚左右。这点产量,在高烈度冲突中,可能几天就打光了。
所以,美军寄予厚望的“标准-6Block1B”这类新装备,即便技术上有所突破,也改变不了整个攻防天平已经失衡的现实。
这套体系在对付中小国家时无往不利,但在一个拥有强大区域拒止能力的本土防御大国面前,却显得异常脆弱。看看美军在亚太的基地布局就知道了。
无论是日本的横须贺,还是冲绳的嘉手纳,或是韩国的乌山小火箭上的节点超时,普遍特点都是面积狭小,设施高度集中,缺乏战略缓冲空间。
拿嘉手纳基地来说,几条主跑道和周边的机库、燃料库、指挥中心挤在一起,一旦遭到攻击,很容易被一锅端。
中国的导弹,弹头种类五花八门。有专门打跑道的钻地弹,有大面积杀伤的集束弹,还有能瘫痪电子设备的电磁脉冲弹,甚至还有迷惑防御系统的诱饵弹。
第一轮攻击下来,结果可能是跑道被炸成麻子脸,燃料库燃起熊熊大火,指挥中心的入口被炸塌,成群的昂贵战机被死死困在地面上,动弹不得。
紧接着,后续攻击会以高频次持续不断地到来,让任何修复企图都成为泡影。这些基地,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彻底丧失作战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把飞机从嘉手纳这样的大型基地里放出来,分散部署到周边几十个中小型机场甚至民用机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些亚太基地,距离美国西海岸超过8000公里。所有物资补给,都依赖漫长且极易受到攻击的海上运输线。
中国的作战体系,早已将切断这条生命线作为重要目标。一旦补给中断,前线部队很快就会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
这与中国本土作战的优势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纵深,核心设施可以部署在内陆,补给线短而安全。
中国拥有联合国分类中全部的工业门类,配套企业超过两千家,战时动员潜力巨大,具备日产数百枚导弹的能力,民用工业也能快速转为军用。
过去几十年,美国打的仗,大多是“挑软柿子捏”。他们习惯了掌握绝对的制空权,先用空袭把对方炸得七零八落,然后地面部队再慢悠悠地进场收割。
但现在,他们必须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对手。这个对手有能力让他们的航母沉没,让他们的基地变成一片火海,让他们的士兵成批伤亡。
美国社会对于伤亡的承受能力非常低,一场造成重大人员损失的冲突,很可能会在美国国内掀起巨大的反战情绪,从而动摇整个国家的战争意志。
比如,他们寄望于B-21“突袭者”这种新型隐形战略轰炸机,希望能穿透对方的防空网,打击关键节点。
他们还计划在关岛投入巨资,构建更强的防御体系,并积极拉拢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盟友,试图构建一个拦截网,让盟友来分担风险。
至于盟友,在可能引发自身毁灭性打击的风险面前,各有各的算盘,谁又愿意真的为美国“鞠躬尽瘁”呢?
说到底,《国家安全杂志》那篇文章的悲观结论,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力评估,它更像是一种霸权心态在冰冷现实面前的无奈承认。
美国当前的战略焦虑,根源在于它那套建立在技术代差和远程投送基础上的旧霸权主义,在面对一个具备全面作战能力的对手时,表现出极大地落后。
真正的“止战密码”,也从来不是炫耀武力,而是通过构建起强大实力,让任何军事冒险的念头,都变成一种“得不偿失”乃至“不可想象”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