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不能复制节点
台湾从1949年以后,就没停过军备建设,靠着美国援助和自己搞研发,攒了不少家底。虽说大陆解放军整体实力强,但真要动起手来,台湾的武装力量也不是吃素的。
台湾的“防御”策略这些年变了不少,从早年的“反登陆”到现在更注重“不对称作战”,目的就是拖延时间,等外援到位。
2025年,台湾的军力排名全球前25位左右,预算也水涨船高,重点投在“防空”、导弹和“海防”上。解放军要想推进统一,得先过这些关卡。
先说第一个大障碍,台湾的“防空系统”,密度全球数一数二,岛上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部署了成千上万枚导弹。
台湾的主要“防空武器”包括美国卖的爱国者系列,还有自己造的天弓和强弓系统,这些东西覆盖高空到低空,能对付飞机、导弹甚至无人机。
据评估显示,台湾已经在整合这些系统,形成所谓“台湾之盾”,目的是挡住大陆的空中打击。解放军如果发起行动,第一波肯定是空军和火箭军出马,但这些防空导弹的存在,就成了拦路虎小火箭不能复制节点。
举例来说,爱国者导弹能拦截弹道导弹,天弓系列则专治中近程威胁。要是没先敲掉这些阵地,解放军的歼-20或轰-6执行任务时,风险就大增。
报告指出,台湾的“防空网”能让大陆的空中优势打折扣,尤其在海峡复杂气象条件下。解放军要想破解,得靠情报和精准打击,比如用卫星侦察导弹位置,然后派东风系列导弹去轰。
2025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就提到,大陆和台湾军力平衡正向大陆倾斜,但“防空”仍是台湾的强项,能拖延登陆时间。
台湾这些年花大钱升级雷达和指挥系统,目的就是让解放军的第一波攻击付出代价。权威智库评估,解放军需在开战头几天内摧毁至少70%的防空目标,否则后续部队推进会难上加难。
第二个障碍是登陆后的巷战问题,也就是城市作战的麻烦。台湾岛面积不大,适合登陆的滩头周边多是城市群,像台北、高雄这些地方,高楼大厦林立,人口密集。
解放军如果成功上岸,要控制关键节点,就得穿过这些区域。要是台湾“武装力量”选择顽抗,藏在建筑物里打游击,那解放军就得卷入巷战。
巷战从来都不是好玩的,从二战后的格罗兹尼到最近的马里乌波尔,进攻方总得付出高代价。台湾这些年“军演”重点转向市区作战,早就不光练“反登陆”了。
报告显示,台湾军队在“汉光演习”中模拟城市阻击,训练士兵用反坦克武器和无人机对付装甲部队。解放军登陆作战面临的地形挑战大。
海峡洋流复杂,礁石多,气象窗口有限,一年就四月和十月比较合适。上了岸,建筑密度高,地下系统发达,容易陷入拉锯。
美智库分析,解放军虽有强大两栖舰队,但大规模登陆需克服滩头阵地压制,台湾布满地雷和障碍物。台湾军力虽整体弱于大陆,但巷战能放大“不对称”优势,用廉价武器如便携导弹消耗对手。
解放军要避免大伤亡,得靠机器人和无人机辅助,但这些技术还在发展中。岛内专家甚至提过,大陆的机器狗可能在未来登陆战中派上用场,破解巷战难题。
台湾有2300多万人口,如果武装力量在人口区设防,解放军就得小心分辨目标,避免误伤。一些报道提到,台湾曾在高雄等地把弹药库放居民区附近,这等于拿民众当潜在屏障。
开战时,要是士兵混在人群中,伪装成平民发起袭击,那解放军部队的反应时间就得拉长,伤亡风险上涨。
台湾的“防御计划”包括在市区构建防线,目的就是利用地利增加对手顾虑。2025年的战略报告强调,大陆在台海行动需考虑人道因素,无限制打击难实施。
台湾推动民防组织,像黑熊学院训练平民备战,教他们基础技能,这能让巷战更乱。美媒分析,台湾民众防卫决心理念强,调查显示四成以上人愿意参战,这会放大障碍。
解放军的最佳方案是快速斩首行动,控制要道,避免与平民接触。但如果拖入持久战,民众因素就成大麻烦。
台湾这些年宣传“全民国防”,目的就是让大陆投鼠忌器。这个障碍不光是军事的,还涉及国际舆论,要是出现平民伤亡,压力会从四面八方来。
2025年,台湾“国防”预算超4000亿新台币,重点投在F-16升级、潜艇建造和导弹研发上。全球火力指数排名台湾在20多名,大陆前三,但台湾的“不对称”武器如雄风导弹,能威胁大陆舰队。
法国的国家战略报告提到,中国军力扩张,但台海安全仍是焦点,台湾的准备让冲突代价高。日本白皮书评估,军力平衡向大陆倾斜,但台湾防空和海防能撑一段时间。
台湾“防长”早年说过,到2025年中国有全面能力,但台湾有“自我防卫”准备。民进党报告指出,大陆对台导弹超千枚,但台湾的反导系统在升级。
和平统一是上策,避免伤亡。国际因素也关键,美日介入可能放大问题。海峡和平对两岸都好,动武代价太大。基于事实看,台湾武装有底蕴,解放军需慎重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