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ss怎么连
7月17日,我国“十五”期间重大科学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简称BEPCII)的国家竣工验收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隆重举行。
验收委员会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和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担任主任,由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档案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北京市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和相关领域的32位专家组成。经过专家测试和鉴定,BEPCII的直线加速器、储存环、同步辐射专用模式、北京谱仪III(BESIII)的主要性能参量都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
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经理陈和生介绍,BEPCII总投资6.4亿元,工期5年,是目前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中最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项目之一。工程于2003年3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2004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经过近5年的努力,2008年7月,BEPCII/BESIII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观测到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第一批(2S)事例。2009年5月,对撞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亮度在1.89GeV能量下达到3.01×1032cm-2s-1,胜利达到设计指标。
目前,BEPCII在1.89GeV能量下,亮度超过3.21×1032cm-2s-1,是改造前的32倍以上,是康奈尔大学CESRc的4倍以上,在粲能区居国际领先水平。在今年3月至4月的高能物理运行期间,BEPCII/BESIII仅用40天就获取了1.12亿(2S)事例,在目前进行的高能物理运行中,用30多天获取了1.5亿J/事例,分别超过此前世界上采集数据量最大的加速器康奈尔大学的CESRc的4倍和BESII的3倍。
BEPCII采用最先进的双环交叉对撞技术,创造性地克服了储存环隧道狭窄、对撞区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设施,设计对撞亮度较原来提高30至100倍,并实现了“一机两用”(即高能物理和同步辐射两用),使BEPCII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工程建设过程中,高能物理研究所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并与国际先进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高水平的集成创新,自主研制的设备超过85%,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相关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工程采用和发展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例如: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功能超导插入磁体小火箭ss怎么连、对撞区特种磁铁和真空盒的设计方案;为准确控制各个束团的流强、截面及其间距,研制国内首台逐束团横向反馈系统、首套数字型逐束团流强测量和注入控制系统;安培级流强的超高真空和低阻抗真空盒;自主研制的正电子源获得高产额正电子束流、10A栅控电子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ESIII探测器自主研制了氦基小单元高性能漂移室;国际上首次采用无隔板支撑结构的晶体量能器,读出电子学的噪音达到国际最好水平;飞行时间计数器的时间分辨为国际最好水平;采用了国际首创的无淋油阻性板探测器;成功研制国内单个体积最大的超导磁体等。
BEPCII/BESIII在调试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成功应对了双环高亮度对撞和高流强运行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实现了高亮度指标。BEPCII的调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以国际一流的速度实现同步辐射高质量开放运行和高能物理高亮度取数。在工程建设期间,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4轮共5个月的同步辐射专用光实验,完成了约700个课题,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张晓强认为,BEPCII改造工程的成功实施体现了我国科技界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诸如BEPCII等重大科学工程的成功,必将为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奠定重要基础。
白春礼则表示,BEPCII项目的胜利建成,为中国在t粲物理研究方面继续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继续向高能量和高精度前沿进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竣工验收后,BEPCII将投入高能物理实验运行,并计划年内向同步辐射用户开放,提供同步辐射专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