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如何分享节点链接
198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7%。但到了1995年,老龄人口的占比,到了15%。2023年,29%。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3位老人。在未来,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
     
这次,刘润进化者栏目邀请到了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他被誉为“日本消费社会研究第一人”,也是《第五消费时代》《下流社会》等畅销书作者。我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他也表达了很多对于中国消费的看法,分享了很多生动的案例。
在东京,市中心有很多再开发项目。大楼盖好了,招商也很顺利,但店家就是迟迟不开业。因为,招不到服务员。出门想打车,司机几乎都是老人。想坐公交,班次也越来越少。
我们总觉得,老龄化是一个遥远的、缓慢的财政问题。但当“人”这个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开始稀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都会跟着变细、变脆。
     
     
三浦展老师本人,就是90年代日本政府“少子化对策会议”的委员。当时,他们的讨论方向之一,就是如何帮助那些想拼事业的精英女性,平衡好工作和育儿的冲突。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三浦展老师说,日本大多数普通民众,之所以不生孩子,没那么多原因,就一个:没钱。
所以,仅仅是让女教授、女高管们生了孩子后,还能有时间做研究、搞事业,是不够的。更多的普通人,只是在为最基本的生计而挣扎。
     
     
日本的人口总量,不过一亿多人。很多生活必需品,甚至是粮食,没办法自给自足。但我们中国,有着14亿人的基本盘,有巨大的纵深和韧性。
一方面,老龄化会给经济“踩刹车”,干活的人少了,敢冒险的钱少了,创新的活力也弱了。但增长收敛,又会让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更不敢生孩子,加剧老龄化。
     
     
从解决温饱的“第一消费时代”;到家家都有电视、冰箱的“第二消费时代”;再到追求品牌和奢侈品的“第三消费时代”;最后是简约和精神满足的“第四消费时代”。
这“三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甚至同一个家庭里。他们的观念,彼此交织,甚至相互冲突。
     
     
是,我知道小火箭如何分享节点链接。一说到情绪价值,你多半已经听烦了。但在三浦展老师看来,这的确是过去中国企业,最“偷懒”,也是特别应该加强的地方。
在东京,你能看到各种颜色、年代不同的车子。但在中国的街头,大部分的车都是银白灰,不能说不好,只是有点无聊。买衣服,一味地追赶流行趋势,也没意思。反而是二手服装店,能带来发现的乐趣。原来,这个品牌在几十年前,还出过这么有趣的款式啊。
过去几十年,我们擅长做大规模、做性价比。但在设计、审美、情绪价值上,我们的确还有不少课要补。
三浦展老师说,80年代的日本,东西也卖不出去。除了技术革新,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增加颜色、优化设计。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鼓动男女对立,也不是女权主义。因为在感性、情绪、感觉这些领域,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确实非常敏锐。她们是新增量市场的消费主力,是社交媒体上最活跃的传播节点。
比如,花王的除尘纸巾,就是年轻女员工的点子。日产的CUBE,方方正正,像个小盒子,打破了汽车设计“流线型”的主流审美,也卖得很好,据说也是30岁的女员工策划的。
     
这些点子,在刚刚提出来的时候,确实可能有点奇怪。但正是这种奇怪的点子,孵化出了被市场接受的爆品。
     
     
一个成熟的社会,早就能满足大家的基本需求了。但已有的产品,我真的百分百满意吗?好像不是。具体是哪不满意,也说不出来。
唯一的目的,就是:观察。观察主妇,在厨房里有哪些不经意,但必不可少的动作。观察用户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有哪些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不满。然后,从这些不满里,找到用户说不出口的需求。
因为这个街区的改造者,没有想着这里人气高,就搞竞价出租,把最好的流量卖给最能出钱的人。而是反过来,用很低的租金,吸引那些有创意、有个性,但付不起租金的独立小店主。
不亏。因为,这些有趣的小店,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大量厌倦了标准化商场的消费者。“损失”的租金,能从整个区域商业价值的巨大提升里,翻倍地赚回来。
当整个社会慢下来,大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但更需要连接和归属感的时候,能聚集人心的地方,就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在日本经济最狂热的时候,大家去干了什么?不仅疯狂炒地、炒房,把一平方公尺炒到了几千万日元,还去海外,买了洛克菲勒中心。
如果你去到东京,看到那么多高楼大厦,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泡沫时代建的。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几乎,全是泡沫时代之后建的。包括那些美术馆、音乐厅,也都是在90年代之后,慢慢出现的。
前不久,三浦展老师还注意到,东京有座大楼把二楼做成了文化画廊,对外开放。而这个大楼,居然是一家建筑公司的总部。
     
当性能和参数越来越同质化,竞争的主要阵地,就转移了。一个更好看的设计,更有趣的体验,更懂我的感觉,都是用户付费的理由。
过去,商业是解决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当所有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机会就藏在用户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模模糊糊的不满里。
过去谈起做生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最标准的产品,收割最密集的流量。但以后,你可能需要先想办法,把人群聚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