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混淆免流小火箭

小火箭2天前苹果IOS小火箭5

全网最佳IP代理服务商- 9.9元开通-稳定的代理服务
如果您从事外贸、海外视频博主、海外推广、海外广告投放,欢迎选择我们。
让您轻易使用国外主流的聊天软件、视频网站以及社交网络等等

  前两天,Hellen海伦子制作了一期播客,详细讲述了火箭实验室RocketLab创始人,Peter Beck的故事。在征得了她本人的同意后,我们将这期播客整理成了今天的这篇文字。

  之所以要整理这篇近万字的长文,是因为目前中文世界里,有关于这家商业火箭公司创始人的完整故事,几乎很难寻见。但RocketLab却是除了SpaceX之外,目前唯一能提供持续稳定的轨道发射服务的私营公司。在过去一年里,这家公司的股价增长了近7倍,如今这家公司的市值约为220亿美金左右。

  更为神奇的是,这还是一家诞生于没有任何航天土壤的新西兰公司,创始人Peter Beck甚至连大学都没有读过……在30分钟的节目中,Hellen娓娓道来关于RocketLab和Peter Beck的故事,也为商业航天赛道上的追赶者和爱好者们清晰勾勒了这位传奇人物的画像。

  今天我主要是想要聊一个人,就是Rocket Lab的CEO Peter Beck,但是因为Peter Beck是一个行事相对比较低调的人,所以关于他早期的一些经历呢,并没有太多的影像资料可以给大家看。

  Rocket Lab这家公司我在我的频道里面经常会跟大家提起,它是火箭发射次数仅次于SpaceX的私人太空企业,而且放眼全球,其实目前也只有SpaceX和Rocket Lab这两家是真正做到了商业化的,而且不断的都有订单。同类型的火箭发射公司,比如说像贝索斯的Blue Origin,它目前正在运行的一个小火箭是属于亚轨道的,主要是给世界上最富有的一批人提供太空旅行的,体验短暂的失重感;另一个真正能够执行卫星部署任务的重型火箭New Gleent还在试飞中; 然后像波音和ULA这类老牌公司,虽然也是属于私营的,但他们更像是美国的国有承包商,太空发射的订单有90%以上都是来自NASA或者是美国军方的。而SpaceX和Rocket Lab虽然说也有政府的订单,但他们从一开始就在积极的扩展商业客户,依赖于自由市场的需求,他们的火箭通过高频率的发射和更低的成本也吸引了很多私人客户,属于是真正的做到了将太空产业私有化,但是和SpaceX不同的是,Rocket Lab已经是上市公司了 ,去年这个时候它每股的价格只有7美元,而现在是保持在了每股50美元左右。

  Peter Beck是新西兰人,他不是名校出身,只是高中毕业而已,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航天工程教育,这跟我们今天观念中的优秀创业者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很多时候你没有一个光鲜的学历背景,投资人们可能都懒得去理你,投资人可能会觉得你没有圈子。

  他跟贝索斯、伊隆马斯克呢也不一样,这两位在创立火箭公司的时候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资本积累了,而Peter Beck在创立Rocket Lab的时候呢只是新西兰的一个普通的打工仔,没有任何的资源。

  新西兰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是完全没有航天强国的这种工业土壤的,你如果去过新西兰,这个体会会更加的深 。我去过两次新西兰,因为离澳洲也很近也都在南半球,我是非常的喜欢的新西兰的,自然风光又壮丽又优雅,不管是雪山湖泊绿地,还是峡湾,你拿起相机随便拍一张都算得上是绝美。但问题是你一看那个景象,就不会觉得新西兰是一个会出科技人才的地方,太悠闲平静了。新西兰最出名的就是畜牧业和旅游业,畜牧业呢也主要就是养羊,所以新西兰的羊肉羊毛是最有名的 ,所以我很好奇在没有资源没有大环境没有托举的背景下,是什么东西成就了Peter Beck和他的Rocket Lab的?我也很好奇开创一家成功的火箭公司或者说这种重工业化的科技公司,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反正肯定不会是钱,因为Virgin Galactic的老板理查德布莱森他投了几十个亿做他的航天飞机,也没有商业化成功,美国那么多人才、技术跟资本扎堆的地方,目前能够大规模商业化的也就只有SpaceX。

  Peter Beck在新西兰最南端的一个叫做Invocario的城市长大。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新西兰城市,节奏慢生活很悠闲,有广阔的平原,经济主要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夏天的黄昏会特别的长,有时要到十点才会天黑,而冬天的时候如果你运气好,也可以看到极光。这个城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赛车为名,尤其是摩托车,这里每年都会举办Bert Moreau摩托车比赛 ,Bert Moreau是一个传奇的摩托车手,他在1967年用他改装的一辆摩托车创造了世界速度纪录,有一部电影《The World is Fastest Indian》就是讲的他,《沉默的羔羊》的男主角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的。Invocario也有世界级的交通工具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古董摩托车和老式的卡车跟汽车。

  可能也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大环境,Peter Beck从小就喜欢自己去改装车。Peter Beck有两个哥哥,他们一家五口人住在一个50年代的红砖房子里, 房子自带一个大的车库,这里面就是三个孩子们小时候聚集的最多的地方。他们都喜欢自己做东西,把家里的家用电器或者拿一个发动机拆开来去研究,然后呢再自己装回去,三兄弟长大一些以后就开始自己改装车了,他们的目的就是拿车去参赛,然后把车给卖掉,拿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设备跟旧车,然后继续再做改装。

  Peter Beck的学生时代呢就是这么度过的,放学回家就钻进车库,自己捣鼓一些小东西,他会改装自行车,为了给自行车提速,他会加一个火焰喷射器放在后面,还会骑着车自己去比赛。

  他们家给三个孩子立了两个规矩 :一个是开始的项目必须要做完;二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要自己想办法去得到。

  Peter Beck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工程师思维,可以说是从小就培养出来了 。到后期他甚至可以独立的造一枚小火箭出来,我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播客上说到:我靠看书和跟人交谈学会了如何自己动手做大部分的事情,如果你把一切归结到事物的基础,你会发现一台发动机其实并不复杂。

  除了动手能力,Peter Beck还有一点是我觉得超越了同龄人的,就是他在高中时代就已经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甚至于大概的职业规划。

  他高中毕业以后没有选择上大学,因为他想要学一门手艺,而大学过多的纸面知识并不适合他,他选择学习模具制造,因为这个手艺需要极度的精密,是最难的。 Peter Beck的两个哥哥也没有选择上大学,都是高中毕业了就出去工作了。这个和大环境也很有关系,蓝领在新西兰的收入也很高,在澳洲其实也是的v2混淆免流小火箭,不上大学,早早出去学手艺赚钱是很普遍的,起码没有上过大学这件事不会在社会上就普遍认定是低人一等的。

  当然Peter Beck不上大学还有个原因,就是他感兴趣的是航空航天专业,但是新西兰当时的大学压根就没有这个专业。他为什么会喜欢航空航天呢? 这个就和Peter Beck的父亲有关联了,我觉得Peter Beck成长的过程中,他父亲对他的影响非常的大。他的母亲是一名高中教师,父亲Russel Beck是新西兰南地博物馆与美术馆的馆长,他任职超过了20年, 这个博物馆不仅仅用于展览,Russel Beck还把它变成了一提供科学与公众教育的场地,只要有活动,小小的Peter Beck就会跟他父亲一起去参加。

  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有机会接触到权威的天文知识,虽然说他肯定大部分都听不懂,但是他能够感受到这种严谨的学术和钻研的氛围。比如在1986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的时候,皮特拜克就把精力全部放在了研究这个彗星上,他为学校做了一个关于彗星的专题,并且是常驻的专家。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Peter Beck只有9岁, 哈雷也是最著名而且最有研究价值的彗星之一,因为它是肉眼可见的,大概每75到76年会接近地球一次,所以一个人一辈子,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呢,可以看到两次,下一次出现会在2061年。

  Russell Beck自己也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他年轻的时候自己动手造了一个直径12英寸的望远镜,现在还放在他曾经任职的博物馆旁边的一个天文观察室里,他亲手做了金属外壳,自己学会了打磨透镜和反射镜。Peter Beck说他6岁就用他爸爸亲手造的望远镜,看到了木星这颗炫酷的星体,这一幕他至今难忘。

  Peter Beck的家庭虽然说是典型的中产,但是Russell Beck在新西兰算是一位名人,他除了是博物馆的馆长以外,也是考古学家和艺术家,他喜欢研究玉石,他去世之前捐赠了1500件他在全世界各地搜集到的玉石,他也是雕塑家,在伊伯卡吉尔市中心有一把巨大的金属伞,就是他的作品之一 ,金属伞上面还雕刻了各种的星座图案。 Russell Beck去世的时候,新西兰的报纸称他是最具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头脑之一。

  Peter Beck显然也传承了敢于探索的勇气,持续创造的精神和艺术家的品味,这些都塑造了他之后的职业道路。

  Peter Beck高中毕业之后就离开了家,去了Fish & Paco当学徒工,在南半球生活的朋友们一定都有听说过Fish & Paco ,他是做家用电器的,像是冰箱、洗衣机、烤箱、洗碗机这些都是很有名的。这家公司后来被中国的海尔给收购了。

  当年的Peter Beck在Fish & Paco,他的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施展 。他在这里也可以用到最先进的制造设备,这个时候的皮特拜克已经搬出去自己住了,而且自己买了房子,他为什么是自己买房子而不是租个房子呢? 因为他那个时候已经开始研究火箭发动机了,而火箭的燃料跟氧化剂是易爆的,他不愿意把房东的房子给炸了,所以就自己买了个房。

  这里就有人会很惊讶,这么年纪轻轻的没有上几年班就可以买房吗?80年代的时候,新西兰的房价还没有被炒得很高,而且Peter Beck住的地方呢也比较偏,所以只要他有工作,能够贷款,买一个带有大车库的房子,在当时并不算很难的事。

  这段时期也是皮特拜克工程技术积累最快的时候,他白天在Fish & Paco打工,晚上就回家研究做火箭。他研究的方式就是去图书馆借书,借如何造火箭的书,然后自己学,然后回来自己造。听上去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他真实的经历。其实Elon Musk当年也是自学了火箭以后,才发现这个东西其实可以自己做的,而且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不需要再花高价钱跟俄罗斯人去买火箭了。

  Peter Beck读了几本关于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器的书以后,就准备自己造发动机了。 他最开始甚至尝试过造一台用过氧化氢驱动的,当然他后期还是放弃了,因为过氧化氢极不稳定,在纯净的状态下是很容易就爆炸的,而Peter Beck需要把过氧化氢的浓度调到90%,这是一个很玩命的举动。当时他发现,可以上网在本地的化工公司买到50%浓度的,然后呢买回家就自己调和,然后到半夜呢就开始做测试。

  当时他的房子在一个山丘上,测试的时候呢会有爆炸声,然后一爆炸,这个声音就在整个山谷回荡开来…… 我觉得这也是他的运气,这种事就只会发生在新西兰,地广人稀没有人管的地方。半夜有频繁的爆炸声,居然还无人问津,Peter Beck自己都说,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当时居然没有人跑来看怎么回事,好像就是没有人在乎。他的运气好还体现在他居然没怎么受过严重的伤,Peter Beck说,他当年买不起pvc suits——就是聚氯乙烯材料做的防护服。他就只能够用垃圾袋去替代,就手臂上套了几层袋子,然后戴个头盔就算是做防护了。

  在Fisher and Payco打工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皮特拜克遇到他的妻子Kerry Morris,他们两个呢都是在同一个部门的,皮特拜克以前在公司的时候呢经常研究火箭,研究到废寝忘食的程度,Kerry就经常请他吃饭。 Peter Beck说他自己是一个极度专注的人,小时候在车库呢就是改车改几个钟头不记得吃饭,他的妈妈就会定时把饭放在车库的门口,保证他不会被饿死,而后来就是他的妻子确保他不会被饿死。Kerry本身也是在农场出生跟长大的 ,从小动手能力也很强。 Peter Beck后来自己研发的火箭动力的自行车,火箭动力滑板跟喷气背包,他的妻子都有参与帮忙。现在网上还能找了几张Peter Beck当年骑着他的火箭自行车参加比赛的照片。

  说到这里都还没有提到皮特拜克创立Rocket Lab的事情。因为他一开始是没有想过要自己创立公司的,最后决定了创立Rocket Lab 我觉得有两个推动力:一个是他去了一趟美国,发现即使自己有丰富的动手经验,也无法在美国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二是因为他妻子工作的调动,他辞去了Fisher & Paykel,在新西兰工业研究所申请到了一个职位。

  这时的皮特拜克才24岁,很多人24岁可能研究生才刚刚毕业,而Peter Beck已经买了房子,遇到了人生伴侣,还有自己造火箭推进剂和多年的工程经验 。为什么我说在新西兰工业研究所任职是Peter Beck创立Rocket Lab的一个很大的推动力呢?因为做火箭需要人才,需要知识,美国当年造土星五号都是举国上下动用了成千上万的顶尖人才,投资了上百亿才成功的,新西兰的工业技术土壤虽然说没有美国那么的肥沃, 但是Peter Beck在职的这个工业研究所刚好就聚集了新西兰最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 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帮助国家和本地的私人企业解决各种工程与技术上的困难。

  Peter Beck在这种环境里也算是如虎添翼了, 比如他当时做过一个项目,就是研究碳复合材料, 当时新西兰在美洲杯翻船赛上的战绩很好,所以聚集了全国大量的碳纤维专家。Peter Beck就有机会尝试很多新颖的测试方法,能够测试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强度,我想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rocket lab现在的电子火箭,包括之后的中子火箭都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用碳纤维作为主要的材料。

  当然刚刚说的人才因素只是外在的辅助,真正让Peter Beck从内心就坚定要自己造火箭和创立公司是他去了一次美国回来之后。他去美国的本意是想要去NASA找个工作的,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nasa是不会招一个没有学历的新西兰人的。而且他去的时候看到,美国有很多技术还停留在阿波罗登月那个年代,没有让他耳目一新的创新产品。和里面的工作人员攀谈的时候,也充满了浓浓的官僚主义和懒惰的气息。这一点和马斯克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

  我之前听Peter Beck在一个播客说,他到一个美国的创业公司参观的时候 ,对方展示了一个touch ignite给他看,就是一个火炬式的点火系统,这个东西是美国政府资助了几百万生产出来的。Peter Beck一看都震惊了,说这个还没有我自己做的好,他就是一个很粗糙的机器定在一块合成板上,自己的作品比这个要精良几倍,而且他是在一个车库里的小作坊就能够做了出来,就这还有几百万?美国创业圈的钱也太好拿了。 然后Peter Beck请教他们combustion,就是燃烧的问题,结果那家公司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就他们一家公司,加上大几百万,和皮特拜克一个人能够达到的结果差不多,他们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他后来又访问了几家公司,发现他们现在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干着同样的活……在此之前,Peter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在这个队伍中的位置, 就是我究竟是处在顶端中间还是末端, 这次考察让他大概摸准了自己的位置。

  从美国返回到新西兰的时候,他就萌生了要自己做公司的想法。 Rocket Lab这个名字,包括公司的logo都是皮特他自己想的。

  说到做火箭的公司,就不得不提融资了。关于融资的细节,我想说几个重点,因为我发现即使新西兰的风投机构并不成熟,Peter Beck好几次都公开批评过他们,说新西兰的风投目光太短浅,只会投低风险见效快的项目 ,但是看了一圈下来,我发现关键时刻还是新西兰人帮了新西兰人,比如Rocket Lab的种子投资者Mark Rocket,你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找他投钱的成功率很大。 这个人以前叫Mark Stevens,在新西兰靠做旅游网站起的家,因为从小到大对太空的热爱,后来直接把Rocket火箭作为了自己的姓氏。

  Mark Rocket在2006年,给了Peter Beck一张30万美元的支票,并获得了Rocket Lab 50%的所有权。他并不嫌弃Peter Beck没有念大学,没有去名校,因为他自己呢也没有念大学,但是最后创业成功了。而且很可敬的一点是,最后他愿意让Peter Beck把股权又买回去了,因为Peter Beck后期跑去了美国硅谷去找融资,如果这个公司不完全属于你,你怎么去跟别人谈呢? Peter Beck 在采访中并没有说Mark Rocket具体让他赎回了多少的股份, 但是听口气感觉大部分都赎回了。你要知道,如果遇到一个心狠手辣一点的,他不一定会这么做的,或者说他给你51%,他自己拿49% ,那Peter Beck在之后的融资中就会很被动。Mark Rocket的是真心的想要RocketLab在新西兰壮大起来。

  还有一个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我觉得需要专门一提的人,就是新西兰的一位银行家Michael Fay 。Peter Beck当年拿到种子投资了以后,就自己一个人,加上两个助手造了一枚火箭出来,叫RT1。这个词在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的语言中是太空的意思。那火箭做出来之后呢,就需要找场地去发射,当时Peter Beck找了很多地方,甚至想到了在澳洲的沙漠上发射,但是都被拒绝了,最后这位银行家Michael Fay愿意把他的一个私人小岛借给他们做发射,他应该也是意识到了这次发射的象征意义跟重要性,还请了媒体朋友来岛上来见证这一刻。他不仅仅是借出了自己的小岛,私人发射火箭是需要政府部门的批准的,有很多的paperwork,发射当天还需要清空那一块所有的航班,这些步骤可以顺利的通过都得益于Michael Fay的帮忙。作为报答,Peter Beck让Michael把自己的一件私人物品放在火箭上作为有效载荷,就是他自家做的又能够完全代表新西兰的羊肉香肠一根。

  Peter Beck发射RT1的这个视频我一直都珍藏在我的电脑里。YouTube上你也可以搜得到,设备什么的都很原始,Peter Beck就一个人在发射场旁边搭的一个小棚子里,很瘦,顶着一头卷毛,他是全部亲力亲为,对着几个小屏幕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自己一边念指令,一边指挥发射,他就念New Zealand will go for space, arm ignite ,arm oxygen, arrow coupler disconnected ,就是新西兰我们要去太空了,点火待命,氧气系统待命,连接器分离,最后倒数3、2、1 ……他在电脑上操作完了,就和他的两个助手马上冲到外面去看。

  RT1是新西兰历史上首个被设计用于进入太空的火箭,长约6米,直径15厘米,有效载荷大约两公斤,飞行速度超过了5马赫,飞行高度越过了100公里,就是越过了卡门线英里,然后返回海上降落。

  RT1的发射时间是在2009年的11月30日,Rocket Lab成立的第三年,比SpaceX 猎鹰1号的发射晚了一年多,虽然它只是进入到了亚轨道,但是对于小小的新西兰来讲却是一件大事,也证明了Rocket Lab有能力自己造火箭,并且把它送入到太空,而且RT1是第一次发射就成功了。

  那次发射之后,Michael Faye说了一段话,他说新西兰是一个没有天敌的国家,所以一些鸟类甚至都不会飞,因为没有逃跑的必要,比如说新西兰的国鸟Kiwi鸡尾鸟就不会飞,胖乎乎的翅膀非常的短,毛利人的语言里面有太空这个词,但他们没有火箭这个词,但是Peter Beck让这个国家与天空和宇宙相连接了起来。

  RT1的成功并没有马上让Rocket Lab获得更多的融资,然后飞黄腾达。不像SpaceX猎鹰1号发射成功以后马上就有NASA十几个亿的订单。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Rocket Lab是新西兰的公司,就算Peter Beck的事迹在几个主流媒体上面有报道过,但是在美国的投资人的眼里,Peter Beck可能只能算是一个对太空有无比热情,来自偏远地区的怪人。就是,好吧,你可以做火箭,很酷,很厉害,仅此而已…… 而且远在新西兰,想要获得来自美国或者欧洲的发射订单,会面对很繁琐的审批。

  Peter Beck说他当时甚至都请不起一个人专门帮他研究这些paperwork, 但同样的情况,如果放在美国,可能一个好的点子加一个PPT就可以带着数百万走人了,即使Rocket Lab可以用更少的钱就能够做到同样的事情, 他们还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而且当时Rocket Lab也挖不到从美国和NASA退役出来的人才, 因为美国为了防止泄露机密,在这方面的管控非常的严格。

  这里的转折点就是美国的军方,美国军方在Rocket Lab快要弹尽粮绝的时候拉了他一把,因为美国军方当时就是在寻觅一种快速又廉价的方式去往太空,Rocket Lab的RT1虽然说不完美,但是在技术层面证明他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当时美国军方想要找到一种快速把侦察卫星放到上空拍照的方法,然后Peter Beck想到可以把一枚小火箭放在战斗运输机里,然后飞机飞到指定区域以后就把火箭推出舱门,然后火箭再启动飞往太空,这样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把一个带摄像头的小卫星送入到轨道,这个方法不需要火箭从地面起飞,也就不需要强大的推进剂和动力,同时又可以有效的解决军方的问题,这个点子其实并不新颖,但是美国当时没有其他人做,可能任务太小了,也看不上,刚好就成全了Rocket Lab,毕竟光有点子是没有用的,Peter Beck是当时唯一一个可以把点子变成产品的人,所以走到这一步,虽然说Rocket Lab还不能够真正的开始商业化,但是美国军方愿意给他订单,缓解了他的现金流的压力,并且有机会和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一起解决问题, 这就是Rocket Lab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意味着他开始真正起步了。

  有了背书,Rocket Lab找其他的融资也就更加容易。为了让事情更顺利一些,Peter Beck就把Rocket Lab的总部从奥克兰搬到了美国的洛杉矶,但是Peter Beck和整个工程团队还是在新西兰,他们在美国设个办公室,主要是从法律程序上来讲办事要方便得多,但是Peter Beck的目标一直都很清晰,他不愿意成为美国的国有承包商,他的目标一直都是火箭发射的商业化。

  Peter Beck和刚刚提到的种子投资人Mark Rocket 他们一开始其实是有公开的表态,绝对不会接受来自军方的钱的,他们只想做科学,不想杀人,不想做武器,但是后来还是没有办法,为了钱低了头,有了军方提供的资金和使用环境,就催生出了现在基本上每两周就会发射一次的电子火箭Electrum。

  Peter Beck对电子火箭的定位也是我当初决定投资这家公司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其实是在反向而为之,因为没有人看好小火箭 ,小火箭算是SpaceX的弃品,因为当年猎鹰1号发射成功了以后, SpaceX就放弃了这个型号,转向去研发了中型火箭猎鹰9号,但是Peter Beck看准了市场对于小型卫星发射的需求,也看准了自己的定位, 他没有必要做大火箭,和SpaceX还有Blue Origin去硬碰硬,Peter Beck的思维很清晰,他想要做端到端的定制服务,因为制造一颗卫星成本是很高的,基本上都是几千万到上亿,而以前这种卫星想上太空就只能和其他公司的卫星去拼车,即使你造价高也是拼车的待遇,如果你本身是小卫星的话呢 ,地位就更低了,因为发射任务的全部轨道参数都是根据大卫星去决定的 ,所以一个火箭一般会先部署大卫星,然后才轮到小卫星,大卫星会被部署到比较精准的轨道高度,然后小卫星呢通常就是就近往太空上面一丢,然后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自己慢慢的再调整到适合的轨道上。但是Electron电子火箭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惯例,它让小卫星也能够体验到头等舱的待遇,而且可以频繁多次发射的廉价小火箭在帮助一家公司发射卫星星座的时候,尤为的重要,因为你不说一次性把卫星发上太空那就完事了,这些卫星是要定期更迭的,有的失效的卫星还要及时的去替换,而发射成本更高的猎鹰9号就不适合去做这些细致的任务 ,所以Rocket Lab定位非常的准,他选择去完成SpaceX已经开始,但是后来又放弃了的事情。

  电子火箭其实是有三级:最上面有一个kickstage,主要负责把卫星送到更精准的轨道上,就像我刚刚说的,这在定制化服务和部署卫星星座上的优势很明显,这个kickstage的概念后来又衍生出了它的光子卫星平台。 Rocket Lab就顺着这条路慢慢发展出了端到端的商业架构,就是从火箭发射到制造卫星平台到负责载轨运行,最后到收集数据的一条龙服务。

  Rocket Lab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他在新西兰的马利亚半岛拥有自己独立的发射场地,这也是Electron电子火箭能够保持高频率发射的一个根本原因, 新西兰政府专门为Rocket Lab的发射制定了法律条款,相当于也是促使了新西兰建立了自己的航天监管系统。当然电子火箭的发射台不仅仅是这一个,另一个发射台在美国的Wallops Island ,那里主要是应对美国政府和军方的任务的,然后neutron中子火箭的发射台也在他旁边。

  Rocket Lab在奥克兰还有一个规模很大,很现代化的总部与生产基地,等于是为新西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一个个黑色的电子火箭的舰体整齐的排列在厂房里,有一面墙壁上写着we go to space to improve life on earth。 新西兰政府为了奖励皮特贝克在科技创新以及航天工程上的成就 授予了他荣誉骑士勋位, 所以你要是看新闻,一般都会称为他是sir Peter Beck。

  我自己看完Peter Beck的这些经历以后呢,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想让我的孩子们也多动手,多尝试自己去造东西,把想法变成实物。当然他们以后创造的环境会好得多,因为会有AI跟机器人的帮忙,当然同时诱惑也会很多,我能够想象Peter Beck小时候在车库专注改装车的情景,因为确实也没有太多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新西兰那种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环境也更加容易让你专注去做一件事。

  Peter Beck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关于他早年生活的记录不多,他也刻意的把自己的私人生活放在了公众视野之外,他的座右铭就是quietly go about getting stuff done,就是低调的着手把事情做好。

  我有一次看Peter Beck在一个播客上聊他过去自己做火箭的经历,然后那个主持人直接就说了一句its almost annoyingly humble,就是你这谦虚有点太过分了,因为他描述的就好像每一个20岁的人呢都能够自己造火箭一样,确实我看有些人就评论说,如果Peter Beck个性张扬一点,或者说像伊隆马斯克那样好斗一点,Rocket Lab的市值也许会更高一些。

全网最佳IP代理服务商- 9.9元开通-稳定的代理服务
如果您从事外贸、海外视频博主、海外推广、海外广告投放,欢迎选择我们。
让您轻易使用国外主流的聊天软件、视频网站以及社交网络等等

相关文章

苹果的小火箭app要付费嘛

  来自青岛西海岸足球俱乐部的官方消息,近日青岛西海岸俱乐部召开球迷座谈会,俱乐部投资人徐尚,俱乐部综合办主任王琪,球迷负责人刘屿洛,海湾球迷联盟、青春勇士球迷联盟、青春之翼球迷联盟、海岸...

苹果版小火箭加速器app下载

  华显光电(00334)发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收入31.7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加72.2%;股东应占溢利5104万元,同比增加631.9%;每股基本盈利...

现在还能用小火箭吗苹果

  来自青岛西海岸足球俱乐部的官方消息,近日青岛西海岸俱乐部召开球迷座谈会,俱乐部投资人徐尚,俱乐部综合办主任王琪,球迷负责人刘屿洛,海湾球迷联盟、青春勇士球迷联盟、青春之翼球迷联盟、海岸...

美区苹果小火箭多少钱

  【新华社微特稿】新西兰环保局说,在数百名本地居民和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近日搁浅在该国北部旺阿雷市附近一处海滩的30多头领航鲸平安返回大海。   据英国广播公司2...

小火箭免流打包

小火箭免流打包

  9 月 4 日,远洋集团执行董事、执行总裁王洪辉与北京自然资源资产协会王兵会长一行举行座谈会。双方围绕自然资源资产开发、绿色金融创新等领域展开深入交流。远洋集团总裁助理兼北京公司总经理...

苹果海外id怎么下载小火箭

  华显光电(00334)发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收入31.7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加72.2%;股东应占溢利5104万元,同比增加631.9%;每股基本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