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小火箭节点过期了
说起丰台教育,今年是该区“强基工程”实施第三年,也是丰台迈向“2031年首都教育强区”目标的关键节点。
为了打赢这场教育升级战,丰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发力,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丰台分院和陶西平创新人才学院。
而这两大“创新引擎”,都与这所丰台“门面担当”深度绑定——一个把她列为首批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另一个直接落户于此。
学校出台北京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工作方案,其中明确2025年一项重点工作:依托钱学森航天实验班,重点建设天文与航空航天特色课程。
这不仅是课程升级,也是北京十二中当好创新人才“孵化场”的重要举措,更是对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积极回应。
当这所丰台区乃至南城学校的“领头羊”步入学校发展的新阶段,更多家长也对丰台教育的未来充满期待。
这两个班依托“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项目,与北京大学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基础学科贯通培养、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跨学科项目学习、科创人文实践活动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大中衔接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中考统招录取中,有一类实验班是独立设置专业代码的,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填报该志愿进入实验班,无需后续选拔。
这类实验班的普遍特征就是分数高。以钱学森航天实验班为例,去年它的录取分数高达646分,录取位次55,能进入该班的孩子,个个都是被寄予厚望的“潜力股”。
最近,2025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北京赛区)预选赛、第4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北京赛区)预选赛、2025年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北京地区)预选赛的获奖名单都出来了。
预选赛的考查内容相对贴近强基校测和高考,因此最能反映出学校数理化的整体实力,特别是顶尖学生的竞争力。
在这份成绩单上,北京十二中再次毫无悬念地确立了丰台领跑地位:数学、物理、化学一二三等奖的奖牌总数位列丰台第一,其中数学28枚,物理41枚,化学47枚。
学校是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校、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北京大学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同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985高校纷纷授予其优质生源校的荣誉称号。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干部教师共计347人(其中教学人员291人),平均年龄40.6岁。教师队伍中博士研究生学历2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67人,正高级教师11人,高级教师135人,特级教师1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9人,区级骨干教师47人,区级青年新秀10人,区级骨干班主任1人。
作为丰台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举措,陶院专门统筹丰台区竞赛、科技教师,为丰台区有潜质、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课程服务,实现学生跨学校、跨集团、跨学区的联动培养和大中小跨学段贯通培养。
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十二中的兄弟学校在陶院的带动下集体发力,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竞赛实力呈现整体提升态势。
就拿前文提到的今年的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北京地区预选赛来说,来自陶院的丰台其他学校一口气拿到4枚数学奖牌、1枚物理奖牌、6枚化学奖牌。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正是陶院在资源共享、协同培养上的实力证明,更是北京十二中作为区域龙头校,在促进丰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做出的扎实贡献。
敲黑板划重点了!陶院面向丰台招收学员,学生学籍在原学校保持不变。今年暑假,该院将继续举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等五大学科的学习交流活动。
了解学校历史的家长大都知道,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经担任北京十二中校长。他在任期间进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让学校赢得了教育界“小岗村”的美誉。
从2025年开始,学校将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顶尖学府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教育集团内部积极探索小、初、高、大的贯通式培养,通过构建优质课程资源平台,打破学段和学科壁垒,构建支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课程体系。
北京十二中集团课程中心联合青少年创新学院,围绕数理科技、航空航天、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艺术与健康四大领域,精心打造了特色鲜明的课程群。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ios小火箭节点过期了、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航天三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航天十一院)扎堆儿丰台,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外实践课堂。
学生们走进航天一院,参观火箭总装车间、火箭发动机实验室;在航天三院参与飞航技术的模拟实验;去航天十一院参观风洞实验室,参与小型风洞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深度的研学实践。
学校将在市区两级创新学院的指导下,通过科学集训营、数学节、科学节、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寻找并吸纳具有创新潜质和科学志向的学生加入这一培养体系,完成“北京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工作方案”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