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mac使用
M1 芯片的 Mac 已支持安装并使用 iOS app 了(也只有 M1 芯片的可以),那么「打通任督二脉」后的 macOS 的体验究竟如何呢?
虽然理论上 M1 芯片的系列 Mac 可以运行所有的 iOS 应用,但是具体是否在 macOS 的 App Store 中上架取决于开发者的意愿。
需要在 Mac 上安装 iOS 应用时,可以先在 App Store 中搜索,如果 App Store 中有上架,点击「获取」按钮便可以下载安装。
如果在搜索结果中并没有看到想要的应用,如微信、知乎等,说明开发者在 macOS 的 App Store 中下架了自己的应用,这种情况下可以自行提取「.ipa」文件进行安装。
那么怎么提取呢?使用 App Store 中搜索到的苹果官方应用《Apple Configurator 2》便可以实现「.ipa」安装文件的获取。
首次使用需要登录自己的 Apple ID,必须与手机登录的保持一致,否则不会显示出自己的设备。
点击上方工具栏中的「添加」按钮,在弹出的界面选择需要的应用进行添加,剩下的时间等待应用下载完毕。
手机中必须已经安装了此应用,这样才会让《Apple Configurator 2》在准备安装到手机的时候中断操作,如果没有此应用,则会直接安装到手机中,无法获取到「.ipa」文件,手速极快的除外。
这时候再点击上图中的停止即可,《Apple Configurator 2》会把临时目录中的文件删除掉。
这个问题其实是由于 macOS 系统对未认证来源的应用设置了隔离属性,正常在界面上操作是没办法修改这个属性的。这时候需要我们依旧需要终端,输入:
回车后需要输入账户的密码,虽然看不到输入的内容,但是不要慌,正确输入密码后回车即可。结束这一步,iOS 应用便可以像普通的应用程序一样运行使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手动提取安装包的前提是「Apple Configurator 2」登录的「Apple ID」账号必须购买了所安装的 app,否则即使是免费的 app 也不可以安装。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安装手机版,必须有一台 iPhone,安装 HD 版本,便必须有一台iPad。iOS 中的大部分 app 是 iPhone 与 iPad 通用应用,所以很多时候只需要其中的一部 iPhone 即可安装 iPad 版本的应用了。
由于系统的 SIP 限制,无法安装商店外的第三方的应用。同样的,越狱才能使用的 app 也无法简单地安装并使用。
iOS 应用在 macOS 中依然与 iPhone、iPad 中一样,每个程序安装运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个程序的文件夹不能互相访问,也就是运行在沙盒之中。
访问系统内的资源依靠各种内置应用来实现:通过「照片」应用在 app 中选择照片;使用「访达」读写电脑中的文件——这也给 iOS 应用在 macOS 中提供了文件访问的能力的机制;使用系统默认浏览器响应应用内的打开网址操作等。
同时 iOS 应用的权限控制与移动端完全一致,使用摄像头、定位等与 iOS 如出一辙。iOS 应用也可以正常的使用 iCloud 的空间,可以与手机端共享文件。
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 iOS 应用在 macOS 中依旧可以检测到到本机是否安装了其它指定的 iOS 应用,比如在 Word 中可以看到本机有没有安装其他 Office 套件。
应用间的跳转也完全正常,我在使用微信读书的时候,可以直接调起 iPad 版微信进行登录,而且唤醒速度飞快。
除了短信验证码,使用钥匙链的类似场景在 macOS 上都是有效的,不过弹出提示框后会影响到正常的键盘输入,有些时候所提示的并不是我们预期的内容,这时候按下「Esc」键可以关闭提示并通过键盘输入。
Office 规定在超过 10.1 英寸的设备上使用 Office 套件则视为专业用途,需要收费,但是在 M1 芯片的 Mac 上运行 Office 却并未发现这一限制。
可能是因为未上架的缘故,且未针对当前硬件做限制,Office 应用仅需要登录微软账号即可正常地使用免费功能。
使用《Word》的时候可以正常的打开、保存、编辑文本等,但是「Delete」键被识别为删除光标后的文字,无法依照 macOS 键盘正确的逻辑处理。
与之相反的是,《Excel》的表现堪称完美,无论是显示,还是录入文本的操作都很舒适,数据的筛选、审阅等也与 iPad 的体验一致。
《PowerPoint》的使用体验也同样完美,编辑、播放幻灯片毫无压力,对于轻度使用幻灯片的用户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播放幻灯片的时候,想要全屏播放的话,还需要将应用窗口全屏化。
iPad 版的《Lightroom》则可以使用一部分基础功能来对照片进行处理,对于轻度使用的用户可以取代 Mac 上的收费《Lightroom》。
而有些仅存在于 iOS 端的好用的 app,现在自然也可以在 Mac 上使用了。习惯《Alook》浏览器的读者可以安装 Alook 浏览器,在 Mac 上它俨然一副桌面浏览器的样子,通过切换为请求桌面版网站即可。
另外测试的一个应用为《MarginNote 3》,它在 Mac 上也可以很好地工作。不过完整功能依旧需要订阅。
如上图所示,虽然《MarginNote 3》没有上架到 macOS 的 App Store 导致此应用不能方便的下载,但是安装后还可以正常、方便地进行订阅。点击「解锁完整版」后,手指不小心摸一下带指纹的电源键,就能扣费成功了。
使用 iOS 应用还有一个好处是弱化了手机的使用,大部分生活日常 app 都可以在 Mac 上完美使用,比如叫个外卖,刷会儿抖音,下班后打开滴滴打车。原本很多需要在手机上才能进行的生活娱乐操作,现在可以在工作之余在电脑上进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屏幕时间的设置依旧有效,且 app 的使用时间与移动端是共享的,比如我设置的每天只刷 3 分钟抖音,不管在哪一端,累计时长到了都会进行提示。
有趣的是,被限制的应用其实还在后台运行,比如抖音在达到时间限额后还在后台播放视频,点击「好」按钮,只会把窗体最小化,并不会退出应用。
Big Sur 系统更新后,变得更像 iPad 了,双指轻划右侧边缘可以弹出小组件,样式与 iOS 完全一致。
在使用 iOS 应用的时候,我意外发现 app 提供的小组件是可以在 macOS 上正常添加与显示的,甚至我用《Scriptable》写的「爱范儿最新文章小组件」都是可以正常工作。
《Scriptable》可以正确运行大部分脚本,所以之前 APPSO 文章中介绍的大部分小组件都可以在 macOS 上正确显示小火箭mac使用,借助《Scriptable》,macOS 可用的小组件数量和自定义能力更上一层楼。(当然,macOS 自己也可以添加小组件)
对于普通的休闲类游戏,依靠简单的点击或者少量的拖拽的游戏便可以轻松驾驭,如《迷你地铁》游戏。
由于笔记本自带的触摸板用起来没有那么舒适,为了体验类似手柄一样的自由,我拿出了因为 M1 芯片的 Mac 的到来导致落满了灰尘的妙控板,开了一局《和平精英》的训练场。
一番体验下来的感觉是这种操作由于不如在触摸屏上那样直观,故而比较依赖肌肉记忆,或者依赖记号笔在触控板上画出按钮的位置。
还有一小部分游戏已经适配了键盘,可以直接通过键盘按键进行控制。游戏《帕斯卡契约》便支持通过键盘控制。
测试完不由得感叹这类游戏在 Mac 上的体验已经与原生的游戏相差无几,不知道《和平精英》之类的流行游戏会不会做类似的操作兼容。
很多 iOS 头部游戏都很积极地在 macOS 上的 App Store 上下架,所以大多需要手动安装。这里不做过多的解读,希望能在 macOS 上看到 iPad 游戏大放异彩,弥补 macOS 系统游戏不足、娱乐性较低的缺憾。
综合这段时间的使用体验,可以说 iOS 应用登陆 Mac 平台,结结实实地扩充了一波 macOS 系统的应用,尤其是 iPad 平台的优质应用让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将使用体验无缝迁移到 Mac 平台上,大部分日常接触到的应用都有不错的表现。而对于适配不够完美的应用,主要需要应用本身针对不同平台的系统进行优化。
这一次应用数量的大跳跃,在我看来已经对 Mac 用户的一部分使用习惯造成了一定的改变。而且打通全平台后很多软件在未来可能只需要购买一份,对消费者是利好的。种种表现,很值得让人说一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