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获取小火箭捷径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5年7月15日5時34分,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搭乘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從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於8時52分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
天舟九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組批生產的第4艘貨運飛船,承擔著為神舟二十號和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運送物資的任務。交會對接完成后,天舟九號飛船將轉入組合體飛行段,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也將進入飛船,按計劃開展貨物轉運等相關工作。
哪些太空快遞受關注?交會對接背后有哪些科技亮點?“太空快遞員”未來有什麼探索方向?對於這些社會關注焦點問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專家一一解答。
此次任務中,天舟九號飛船裝載了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物資重量約為6.5噸,再創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貨運飛船上行物資裝載重量新高。
這些物資中,2套新的艙外航天服頗受關注。據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專家介紹,經評估計算,新艙外服在軌壽命將由此前的“3年15次”提升為“4年20次”。
同時,此次運送的航天食品品種更為豐富,新增菜肴類航天食品近30種,使航天食品總數達到190余種,可讓飛行食譜周期由7天延長到10天。本次任務還為航天員運送了新型在軌核心肌肉鍛煉裝置等乘員設備,以及航天醫學實驗領域物資。
本次空間應用系統上行物資主要包括開展科學實驗相關的實驗載荷、實驗單元、實驗樣品,以及關鍵備品備件、應用消耗物資等,總重量776.5千克。據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專家介紹,這些物資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等領域共23項科學實驗。
天舟九號飛船順利完成與中國空間站的全自主交會對接,這是我國繼天舟七號、八號飛船之后實施的第三次3小時交會對接任務,實現該模式“升級”為貨運飛船標准交會對接模式后的常態化實施。整個交會對接過程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的GNC(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控制完成。
在交會對接方面,我國先后在軌驗証和實施了2天方案、6.5小時方案、2小時方案和3小時方案。天舟九號飛船採用的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是后續一段時間內天舟系列任務的常規操作模式。該模式在時間上優於6.5小時模式,相較於2小時模式,其相關系統的條件要求更為寬鬆。3小時模式不僅降低了對火箭入軌條件、測控精度、敏感器及導航精度、制導控制精度等方面要求,還增強了任務可靠性。
同為3小時交會對接,天舟九號面臨著兩種新情況:一是在新的軌道高度實施交會對接﹔二是首次在特定太陽高度角條件下實施交會對接。針對新工況帶來的風險和挑戰自动获取小火箭捷径,研制團隊開展了大量數據分析和仿真驗証,確保飛船各系統穩定運行,充分驗証了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在復雜工況條件下的高可靠性。
被稱為“太空快遞員”的天舟貨運飛船,是國際上貨物運輸能力最大、在軌支持能力最全面的現役貨運飛船之一,主要任務是為空間站運輸貨物和補加推進劑,支持空間站姿軌控和開展空間科學試驗,並將空間站廢棄物帶回大氣層燒毀。
天舟九號飛船除了運送物資,還搭載了兩項試驗載荷,將持續開展新型空間技術在軌試驗,提高任務綜合效益。
本次任務中,研制團隊通過合理規劃組批生產過程,確保天舟九號飛船在天舟八號飛船發射前就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進入整船待命狀態,首次具備3個月應急發射能力。天舟九號飛船發射時,后續天舟飛船也已具備任務備份能力,使空間站運營的安全性和保障性進一步提高。
除了天舟貨運飛船,目前已有輕舟貨運飛船和昊龍貨運航天飛機兩種方案,即將進入實際飛行驗証階段。隨著更多力量加入“太空快遞員”隊伍,將使我國空間站天地貨物運輸體系進一步豐富,運輸更靈活,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在四川成都錦江區東御街88號十字路口,一款名為“通天曉”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在不聯網的狀態下,可以根據路況打出交通指揮手勢,協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還時不時與行人互動,科普交通安全知識。 這種不聯網、不上雲,在設備本地直接運行人工智能算法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方式被稱為“端側人工智能”,因其低時延、節約帶寬、保障數據安全的特點被視作人工智能普及應用的核心趨勢之一。…
人民網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孫博洋)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了解到,2024年,全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53057家,全國檢驗檢測行業共實現營收4875.97億元。 據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司長況旭介紹,從2024年度全國檢驗檢測統計結果來看,檢驗檢測行業呈現出“三升三降”的特點: 一是行業營收和單位產值穩步上升,機構數量和証書數量出現下降。…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