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rocket升级
去年11月7日,我去北京参加了华夏基金举办的“一年一度指数大会”,并且试用了他们新推出的指数投资服务平台红色火箭。
对各家买方机构发布的指数工具,其实我也用了七七八八,最基础的指数服务、涨跌数据、资金流入流出以及指数估值等指标,都大差不差。
也好、指数化也罢发展到今天,指数的基础数据在各个平台都能很容易找到,这方面其实不是投资者的痛点。
我相信大部分投资者在买指数之前,“是什么”的问题是解决了七七八八的,更重要是是去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
这是韭圈儿App一直在努力的,我们开发了包括恐贪指数、股债风险溢价、指数估值、韭圈儿账本包括指数恐贪定投的各种工具,为的就是帮投资者更好的理解投资、实践自己的组合配置。
这也是我对买方机构开发的指数工具的一种期待,毕竟买方的投研更专业,如果要开发一些实用的工具,肯定也更有抓手。
带着这种想法,我今天去北京又参加了华夏举办的“一年一度指数大会”,大会的重头戏当然就是华夏基金推出的红色火箭2.0,推出了三个重磅的更新,我试用了一下,效果不错,也想跟大家聊一聊。
用华夏基金互联网金融总监栾天昊的话说,如同从“精致单人间”搬进“全景大平层”,指数分析视野更开阔,操作更高效了。
大家知道今年以来港股和科技涨得好,但相关的指数有很多,科创、信创、恒生科技、机器人、港股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等,就同一类指数里就有很多指数,总要比一比走势看看哪个更好出手。
然后华夏比较贴心的一点是,对于我们每日访问最高频的自选功能,还打通了已上线的小程序端和新的网页端的自选列表。
第二个比较重大的更新就是,红色火箭2.0推出了产业链透视这样一个功能,帮我们把几大热门的指数持仓上下游的分布,行业基本面的供需关系数据以及特色的产业数据更新了上去。
咱们买指数,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然波动这么大,长时间横盘甚至不涨,想拿住的话挺难的。
举个例子,咱们看半导体产业链中,国证芯片指数、科创芯片、半导体三大指数在上中下游的分布见下图——
科创芯片在上游材料设备及设计占比更多,有76%;而国证芯片指数则在中游制造与封测、下游应用与终端上占比更高,但三个指数的共性都是在上游,这也比较符合目前国内半导体产业的特征。
然后在拆分主要指数上下游的情况下,红色火箭还从供需角度(比如全球半导体资本开支以及全球半导体销售量等)洞察行业基本面。
我们知道半导体是典型的周期成长行业,所以业绩和股价的波动都不小,如果对半导体行业的供需周期每一个基础的把握,在错误的位置重仓套牢,其实是比较难受的,这个行业供需数据就是帮大家看清行业周期的。
此外,红色火箭也从产业发展的大事记角度,梳理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脉络,帮大家更好的了解行业的来龙去脉,对我们了解指数也是有帮助的。
还是那句话指数投资尤其是行业指数投资,并不是那么简单,它就像一个大股票,投资者需要对这个行业有一些起码的认知。
红色火箭的这个升级,我认为就是相帮大家“看透”产业内在逻辑与投资价值,让投资决策更有底气。
红色火箭的第三个更新,是新增了历史回测验证功能以及组合模拟功能,我们可以自由组合全市场超万只基金,尤其是ETF及指数基金,设定比例,系统将基于真实历史数据模拟该策略过去的收益、波动、最大回撤等。
当然组合和资产配置也是有门槛的,可能是为了照顾到“资产配置小白”的投资门槛,红色火箭提供了比较出名的“全天候策略”、“股债平衡策略”、“核心卫星策略”等经过市场验证的经典配置模板。
为了帮大家更好的分析自己组合的实际效果,红色火箭也设立了五维雷达图,可以实时展示组合的表现,反正大家就记住,五个数据指标越靠边缘效果越好,能拼出“五边形”战士,代表你这个组合回测很强shadowrocket升级。
帮咱们在日常投资中验证想法、优化组合结构,更重要的是降低单一资产的风险、提升整体投资体验和获得感。
这套升级下来,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标志着红色火箭从提供基础指数信息的「工具」,进化为一键打包“挑选基金、分析行业、组合配置”等满足投资者,指数投资全链条需求的「策略伙伴」。
今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成为了公募基金最核心的使命。
其实,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从价值观上、从每一个细节中去琢磨的。
运用机器学习精准定位16个获得感影响因子,将抽象的“获得感”通过科学、量化的研究,构建成可度量、可追踪的评价体系,形成“投资者获得感评价模型”。
竟然能通过专业的方法做成模型并不断改进,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华夏基金在很多动作中能够有一套章法的底层支撑,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