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怎么配置节点
3GPP Release 18标准于2024年6月18日正式冻结,预计NTN相关标准推进速度可能超预期。
3.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和国网星座分别规划发射13000颗和逾14000颗卫星,与星链展开竞争。
一年之后,在MWC25 上海卫星和非地面网络(NTN论坛,几乎所有演讲嘉宾都将NTN规模化的时间节点定于R19之后。“当前OEM(设备制造代工商)和ODM(设备设计代工商)仍在探索NTN用例,处于早期阶段。预计12~18个月内,新芯片组和更多卫星将落地,NTN相关标准推进速度可能超预期。”一位芯片厂商代表如是预测。
尽管手机直连卫星是普罗大众最关心的话题,但在产业界,应急、抢险、渔船、监测等ToB业务,才是当前企业生存最关注的领域。
中国联通旗下的卫星通信产品与服务子公司——联通航美,近几年定位从公司成立初期的航空互联网服务商,逐渐延伸至空地海一体的综合卫星运营商,目前包括沃星空、沃星陆、沃星海三大主营业务线,涉及航空互联网运营、智慧应急建设、跨境数据传输和海洋互联网等业务,覆盖航空、海洋、欧非安全等多个领域。
“近几年,海上卫星上网用户数量在快速增加,尤其是邮轮用户。”联通航美沃星海事业部东部大区总经理王然坤告诉记者,联通航美是SES(欧洲卫星公司)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已建成的全球海上卫星网可为船舶提供综合卫星通信解决方案,“此前人们总觉得邮轮上网资费太贵,动不动就是天价小火箭怎么配置节点,但如果为了不失联,资费最低只有19.9元/天。”
在成都迅翼卫通展台上,记者看到一辆东风猛士971越野车,其车顶上竖立着两块17英寸大小的平板,“这便是我们的卫星接收终端,通过它,无论在沙漠还是高山,你都不会失联。”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锅形”天线,基于相控阵的卫星通信天线形态已进化至平板式,“卫星飞过地球的不同位置时,角度会略微不同,尤其当汽车在行进中时,很容易出现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但它可以做到自动锁星,实时与卫星保持90度,从而确保用户随时在线。”
国际电信联盟预测,到2030年全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通信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然而,在标准尚未统一之前,这个可支持高轨、低轨卫星网络漫游,适配全球主流卫星系统商卫星路由器以及任何符合3GPP-NTN标准基带模块的迅翼卫通卫星微基站,“出生”并不容易。
“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卫星运营商,数量超过200家,因此我们的终端需要集成不同运营商的基带系统,如果标准统一后,一套系统就可以用遍全球。”现场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
作为5G标准的第四版,R18中扩展了非地面网络(NTN)功能,支持低轨卫星(LEO)与5G网络的无缝集成,优化了高移动性场景(如航空、船舶)的连接性。
根据3GPP的6G规划表,R19冻结的时间节点被设定为2025年底,其中,5G NTN还将持续演进。对于IoT-NTN(物联网非地面网络)和NR-NTN(基于5G的非地面网络),R19将进一步增强上行链路容量,以缓解当前产业碎片化问题,促进统一的终端和应用生态。
业内普遍共识是,标准的冻结意味着成本和功耗的降低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不同于G时代的移动通信领域,星地融合的通信标准统一后,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卫星市场存在多种应用场景和需求,对于高通量卫星、对地静止轨道卫星(GEO)及其他新型卫星来说,要让所有的终端电子设备都遵循统一标准并不容易,因为用户需求各不相同,必须定制化,所有机载终端都遵循统一标准真的很难。”一位卫星终端厂商负责人在论坛上表示,卫星通信需求相对集中于B端,应用场景各异,不同于手机,即使标准统一后,各家的终端形态可能也会各不相同。
此外,技术难度依然存在。“我们发现,5GNR并不是为卫星设计的,这意味着当手机直连卫星时,提升空间还很大。”上述芯片厂商表示,目前技术的最大挑战在于,是否能够最终实现高效的NR空口(连接)设计,从而满足星地通信融合的需求。
展会现场,《IT时报》记者看到了规格不同、形态各异的各种卫星终端,这些终端基本都为B端客户服务,即便是迅翼卫通推出的笔记本式用户通信终端,单机重量也在4.5公斤左右,在需要单兵作战的应急、救灾场景中,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我们通过轻量化和模块化方式,将多功能卫星便携站的重量从原先的11公斤降低到8公斤左右。”王然坤告诉记者,如何在最小的体积和重量范围内,将卫星、4G/5G、Wi-Fi、星闪、集群对讲等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是客户最直接的需求。
这些问题,或许将持续到2028年6G第一版标准冻结时才会解决。不久前,高通技术公司工程技术高级副总裁Edward Tiedemann表示,6G将从第一个版本就开始集成6G NTN(非地面网络)和TN(地面网络),它们都将成为统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开始考虑纳入各类终端,包括从无人机到汽车,再到面向智慧农业、智慧采矿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各类终端,开放接口将既能适用于核心网络,也能适用于RAN(无线接入网)。
标准之外,更棘手的问题或许是监管。事实上,尽管3GPP的R19即将明确一系列星地融合协议和标准,但可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卫星连接,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统一适用的监管框架,“在天地一体网络中,D2D(星地融合下的设备直连设备)并不仅仅是标准问题,更难的挑战将在监管层面。”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全球能够容纳多少个卫星星座?”卫星与NTN论坛上,GSMA Intelligence研究总监蒂姆·哈特(Tim Hatt)向与会嘉宾发出灵魂拷问。
截至2025年6月,埃隆·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已部署约8000颗低轨卫星,服务覆盖超100个国家,用户数突破500万,而星链的最终规划是发射4.2万颗卫星。
全球范围内,同样规划超万颗星的巨型星座还有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Sat⁃Net)发射的国网星座(GW)和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发射的千帆星座,两者的规划分别是13000颗和逾14000颗。
从发射速度来看,两个国产星座与星链仍有较大差距。今年4月29日,GW 星座发射了第三批次低轨卫星,累计发射卫星、互联网卫星超过46颗(试验星17颗+批量组网星29颗);千帆星座则从2024年8月6日首发至今,有90颗卫星已进入轨道,预计明年可实现300多颗卫星在轨,实现对全球24小时的无缝覆盖。
“我们一直在等国产星座成熟。”迅翼卫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卫星终端厂商,尽管可以和全球卫星运营商合作,但在低轨星座方面,可选项并不多“,星链的工厂、星座、终端形成了自有闭环,不和外部合作,而其他星座如英国的Oneweb、亚马逊的Project Kuiper,也不太可能在中国落地。长远来看,只有中国的千帆和GW值得期待。”
“计划到2030年完成全部14000余颗卫星发射。”上海垣信的展台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这个时间与6G商用节点完全重叠,显然,在中国的6G规划中,两大巨型低轨星座承载着天地空一体化网络的关键任务。
据了解,今年下半年,千帆星座或将拿到卫星基础运营商牌照。明年发射的千帆二代星,将采用激光通信链路,星间最大通信速率可达10Gbps,未来可提升至 100Gbps,星座的单星容量可达5~15Gbps,单用户下载速率最高可达300Mbps,传输延时小于50ms,同时也支持手机直连卫星。预计运营模式类同于星链,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合作,利用其已有的频段传输卫星信号,从而在手机端不做任何修改的前提下,实现卫星上网。
“最大的挑战是成本,包括发射成本和卫星成本。”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星链的卫星成本已经做到了1公斤2万元人民币,但国产卫星的成本数倍于此。此外,在发射方面,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是成本优势的关键,单星发射成本同样是国产同规格卫星的20%~30%左右。
不过,今年年底前,中国航天或许在火箭可回收技术领域实现突破。2024年6月,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火箭由“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今年下半年,商业航天公司——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也将完成返回飞行试验,有望成为国内第一枚投入运营的可回收运载火箭。
卫星生产成本也在一路下降。截至目前,千帆星座的数字化卫星工厂已投入使用,具备年产 600 颗卫星的产能。随着发射进入常态化,单星的成本将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