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多设备共享账号
1月5日下午3点27分,在贵州省普安县兴中镇的山坳里,一枚特殊的火箭发射成功了!看着冲天而上的火箭,曹林比画了一个成功的手势,脱口而出:“值了!”
历时近四个月,在克服了90多个难题后,曹林和他的同事代立晨,终于为山区的孩子们造出了这枚真实的火箭。
早先,在兴中镇铅矿学校上航空航天科普课时,为了满足孩子们“造一个真的火箭”的愿望,两位门外汉从头摸索,开始为孩子们“造梦”。
去年10月,铅矿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神舟十三号”发射直播,校长黄国成被学生们稀奇古怪的问题,问得有点晕头转向。他又喜又忧,喜的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如此可贵,忧的是,该去哪儿找人来给他们讲讲航空航天科普知识。
因为学校是马云乡村寄宿学校,黄国成第一时间联系了阿里巴巴派驻普安的乡村特派员罗盈平。大家一拍即合,“向天空出发”科普课程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给孩子们最真实的体验课程,他们借来了绿幕,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直播间,并且制作了很多视频动画,用远程视频的方式,开始为孩子们上课。
课堂上互动时,有的孩子会问:“在经过很多年后,地球和太阳会不会相撞?”曹林说,“孩子们的想象力让我感到很吃惊。”
对于真实的火箭,孩子们更是充满了好奇心。其中有个孩子大胆提问:“我们可以造一个真的火箭吗?”
原本想说“可以试试看”的曹林,却发现自己“可以”两个字刚说出口,就被教室里孩子们巨大的欢呼声给淹没了。
这事,就这样定了下来。不过,无论是曹林还是代立晨,其实心里都是没底的。造火箭,可是很专业的事情,他们搞得定吗?
也有人提议,没必要太当真,到网上买一个算了。确实,身为阿里巴巴工程师的曹林和代立晨都是门外汉,但两人还是决定,要给孩子们一个“造梦”的机会。
没有图纸,没有先例,甚至没有相关的资料。每个周末,曹林和代立晨几乎都泡到图书馆里,查资料、逛论坛。
好不容易设计好了图纸,火箭涉及的发动机、箭体、航电、通讯、回收等许多环节对他们来说,又都是未知领域,只能一步步摸索。
火箭发动机不点火、箭体断裂、航电互相干扰、遥测数据丢……用代立晨的话来说,这个火箭虽然小,但是真正的火箭研发中的所有问题,他们都遇到了。
分歧有之,争吵有之,严重的时候,甚至到了计划快进行不下去的地步。不得已之下,他们把求助发到了内网上,有人帮忙用云超算做仿真,有人周末赶来制图,还有人自告奋勇希望一起去贵州和学生们做火箭。
这个计划也吸引了外界的网友关注,有人觉得太疯狂了,劝他们赶紧打住,也有网友为曹林和代立晨送来了鼓励。特别是,来自北航的金博士和深圳的火箭爱好者“二氧化萌”随后加入小火箭多设备共享账号,让他们如虎添翼。
曹林数了数,快4个月的时间,大大小小的困难遇到了90多次,先后攻克了各个关键部件,进行了发动机试车和降落伞抛撒等测试。
2021年12月5日,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一枚长达1.37米的火箭制作成功了。
“我们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尽可能让火箭接近真实的样子。”曹林说,这是一个具备航拍遥测及大气气压、温度、湿度等探测能力的气象探空火箭。
光是发射场地,就考察了很多个地方。要确保安全,又要尽可能让孩子们看得见,只能找那些远离人群的山坳。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直至发射前夜,曹林和代立晨还在反复模拟、反复试验。凌晨4:50才睡觉,早上9点多钟,他们就赶到现场开始安装和调试。“二氧化萌”也从深圳赶来搭把手。
“这是火箭的降落伞、航电装置、发动机、尾翼……”曹林和代立晨为学生们做了一堂现场教学,“当火箭上升到800米高的时候,降落伞就会自动打开,相关测试数据也会同步回传,这样,火箭返回地面时,不至于失联。”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曹林和代立晨还邀请几个学生代表一起完成了箭体组装,孩子们第一次了解到了火箭的真实状态。在他们的鼓励下,一些学生拿起彩笔,在箭体上写下了自己梦想。其中,四年级的李坚华写道:长大后当宇航员!
发射时间被推迟到了当天下午3点27份。孩子们喊着倒计时,话音刚落,曹林遥控点火,一枚小火箭在无人山区冲向云霄,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白色的天路,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
“在这140多个小朋友当中,也许就有未来的科学家和宇航员,我们希望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激励他们敢于‘造梦’,敢于用自己的方式仰望天空,这就是我们造火箭的全部意义所在。”曹林说这话的时候,神情稍微有些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