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小火箭续期
2025年5月21日,朝鲜在清津造船厂为新建的5000吨“崔贤”号驱逐舰举行了盛大的下水仪式。原本这是一场展示朝鲜在现代军工领域取得突破的重大盛会,然而却意外地演变成了一场尴尬的事故:舰艇在滑道下水时卡住了,导致船底部分破损,船体严重失衡,船首最终无法顺利滑入水中。
事故发生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罕见地公开表达了极大的不满,称此次事故是“疏忽和不负责任”的结果,甚至明确将其定性为“犯罪行为”,并要求立即成立专门的调查组追究责任。
船舶下水是船只建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常称为船舶发射,每艘完成建造的船只都会进行下水测试,确保其性能合格。下水需要极高的技术精度,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事故,甚至导致翻船。印度曾发生过类似事故,一艘护卫舰在孟买港口下水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翻船,造成两名船员死亡,舰体严重损坏。
大型舰艇的下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五种模式。首先是船坞下水方式,包括固定船坞下水和浮船坞下水。另一类是船台下水方式,包括倒退式、吊运式以及侧滑式下水。每种方式的选择都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舰艇的类型定位。
固定船坞下水是在海边的固定船坞内建造船只,待建造完成后打开船坞的门使水进来,让船体上浮,之后由拖船将船拖离。这种方式不受航道的限制,能够避免船只的倾斜,安全性较高,但对船厂的地理条件要求较高,且造船成本和维护成本较大。美国的“福特”号航母和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均采用此种方式,其过程平稳可控,几乎没有滑动摩擦的风险。
浮船坞下水则是利用可沉浮的移动船坞,通过调节水的进出,控制船坞甲板的高度,使得船只能够浮出水面。这种方式适用于中小型舰艇,如潜艇,灵活性较强,且可以在非沿海船厂作业。
侧滑式下水是将船只建造在倾斜的船台上,当建造完成后拆除船台,让舰艇从船台侧面滑入水中。船只依靠浮力自行修正姿态。此方式的下水速度快,成本低,但对舰艇结构要求较高,容易导致舰体变形,因此通常适用于小型舰艇。
倒退式下水是船体在建造完成后,船尾朝向海面,沿滑道向后滑入水中。利用浮力逐渐承载船体重量,这样能够减少舵机和螺旋桨的碰撞风险。中国的054A型护卫舰便采用了倒退式下水。
吊运式下水则是通过起重机等设备将舰艇直接吊入水中。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仅适用于百吨级的小艇,因受限于吊装设备的能力,无法用于大型舰艇。
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大型舰艇更倾向于使用船坞下水,尤其是固定船坞下水。因为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下水时的机械应力。根据朝鲜“崔贤”号驱逐舰的下水视频来看,可以推测该舰采用了传统的船台侧滑道下水方式。虽然这种方式维护成本低,但对滑道布设、润滑材料使用及牵引同步性等方面要求极高。
朝鲜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化工原料无法生产现代润滑剂,同时造船厂缺乏能够承受5000吨级舰艇的干船坞设备,不得不选择了风险较大的纵向滑道下水方式。根据朝中社的报告,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底盘平行度未得到保障”。在下水过程中,舰尾猛烈撞击水面,激起了十米高的巨浪,而舰首则被卡在了船台上,无法进入水中。卫星图像显示舰体龙骨出现了明显的弯曲变形。
滑板失衡和润滑不均是滑道下水中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事故之一。这种方式本身不适合大型舰艇,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极高。此事故凸显了朝鲜造船工业的基础设施瓶颈,缺乏完整的造船产业链,也没有强大的民船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支持。
清津造船厂的基础设施较差,甚至曾在港池外搭建室内船台进行建造。这导致“崔贤”号二号舰无法采用传统的纵向下水方式,而必须采取横向下水。事故发生的关键节点就是滑块动作不一致,部分滑块滑得太快,部分滑得太慢,导致舰艏未能及时入水,舰体失去滑块支撑后直接翻倒。
尽管朝鲜已经下令要求在六月份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全会之前修复舰艇,但技术修复的难度极大。从卫星图像来看,“崔贤”号二号舰的龙骨很可能发生了变形,这种损伤修复远非简单的补漏,且舰体内部安装的垂直发射系统可能已经发生位移,需要重新调整,甚至可能需要拆卸重装。
更重要的是,朝鲜缺乏标准的干船坞或大型浮船坞,一旦损伤超出预期范围节点小火箭续期,将面临无法返工的困境。朝鲜自2023年以来加大了远海作战能力的建设,将海军现代化列入国家五年计划的核心。然而,现有的技术水平和造船能力远不能支撑如此复杂的舰艇建造。此次事故可能迫使朝鲜重新审视其舰船发展战略,转向潜艇部队和火箭军的建设,更加贴合其军事传统中的“以小博大”战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