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节点订阅 搭建
“干”字为先,“实”字为要。今年以来,东城街道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部署,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为支撑,以队伍锻造为落脚点,用“盯争快谋”的昂扬状态,切实推进司厅巷、朱砂街南侧、施平桥里、东浦未来社区等地块有机更新,做好产城人融合发展新篇章。
“我觉得还是要在各个设计细节里融入文化因子,司厅巷有这么多名人故居,我提供了一些史料挖掘与开发利用研究的想法,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引入的业态还是要以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为主导,兼顾商业和文化宣传。”5月8日下午,在司厅巷、东禅巷街区提升工作组会议室内,来自区政协、区教育局、区历史协会、东城街道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工作人员齐聚一堂,针对街区改造工作展开了“头脑风暴”。
司厅巷、东禅巷区块承载着黄岩千年古城肌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街区格局独具特色,是黄岩南北文化轴的核心节点。
今年,我区计划对司厅巷、东禅巷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保护开发,通过建筑分类修缮、公共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等方式,串联司厅巷、东禅巷内的老电影院、新华书店、东禅酒厂文创园、四合院老宅等空间,构建“历史场景+沉浸体验”的消费生态,通过文商旅协同运营小火箭节点订阅 搭建,让老旧街区焕发新生。
“老街区的改造,不仅要修旧,还要向新,如何在保护历史的同时实现现代化更新,我们必须提前做好详细的科学规划,现在各个相关部门都在反复讨论设计规划方案。今年年底要完成青年西路的改造和开街工作,时间很紧张,留给我们的政策处理时间也很紧张。”东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何立志说。
谋定而后动,自今年3月项目启动以来,东城街道以项目谋划为突破点,倒排工期,明确节点,抽调10多名街道精干力量,动员社区工作者30余人,同时推进规划、摸排、收回青年路沿街国有资产等工作,目前已完成摸排工作,并收回50%以上国有房屋资产。
人心齐,泰山移。因历史遗留问题停滞多年的红三村旧村改造项目,也因为东城街道的“狠功夫”有了新进展。“五一”假期期间,东城街道红三村旧村改造项目相关征迁工作人员每天忙忙碌碌,5天假期里,以东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胡献森为首的专项工作组走访了22户村民,在了解村民需求后,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其中2户村民的人口、房产分配等相关诉求,顺利完成签约。
“今年,我们东城涉及了许多重要片区的改造建设工作,时间紧,项目多,我们必须根据时间节点集中攻坚,加班加点也要完成。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会及时总结经验,实时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改造建设工作越做越顺。”胡献森说。
据悉,今年东城街道共计启动20个重点项目,涉及东浦未来社区、永宁江科创城等老经济开发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朱砂街南侧、施平桥里等地块有机更新,小东门、站西大道东侧等重点区块安置工作,为了更好推进各个项目进度,当前,东城街道采取“要素跟着项目走,干部围着项目转”的模式,集中击破项目重要节点,确保各项决策部署执行到位、贯彻到底。
此外,东城街道还以队伍锻造为落脚点,围绕党建统领基层智治、共同富裕等中心工作,全力推进“谋比拼”活动,大力培育创新活力自主的人才队伍,全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青年干部队伍,不折不扣抓好各项政策和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永宁工改项目之一——埭水片区项目更新改造工作也有了新进展,针对760多户居民的基础信息登记及意向摸排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一开始还不理解工业区改造的事情,最近社区上门解释了才弄懂,我个人肯定是支持的,只要政策合适,我愿意签约。”埭水社区居民林先生说。
在村庄搬迁、工业上楼等前期工作中,“埭水青年护卫队”大显身手。调查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青年干部们每日穿梭街巷,实地排摸房屋坐标、登记旧房信息,手绘需求分布图,用数据为工改方案“导航”,让更新工作更贴合民意,推动片区更新稳步前行。
砥砺担当之志,凝聚实干力量。未来,东城街道将持续弘扬“六干”作风,加快推动重点项目政策处理与相关建设工作,全力塑造“江拥科创、河聚朝气、城见未来”的新东城形象,为黄岩这座“甜了千年的城”增光添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