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延迟测试规则
昨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南都拍客盘家灿摄
27日,带着22颗卫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上天”的“共享火箭”——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创下我国一箭多星任务最高纪录,由此开启了我国新的共享火箭“拼车”模式。
2020年12月成功首飞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吨至4.5吨的能力空白,可以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此次,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是瞄准未来市场需求专门打造的一型火箭。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项目办主管胡辉彪介绍,从外观上看,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少了两个助推器,但“光杆”的它运载能力达到3吨级,而22颗卫星合计不到2吨,完全满足载荷需求。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换了更短的整流罩。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介绍,短的整流罩设计完全匹配这次任务卫星体积的特点,还可以放宽火箭发射放行条件,提高火箭发射成功概率。
对于为何能实现一箭22星,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指挥肖耘表示,在设计之初,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就将视线转移到小卫星上,提出“共享发射”新模式,最终确定了7家单位的22颗卫星。
一箭22星,“拼车”的卫星们为何能够挤进整流罩?陈晓飞介绍,为确保多星发射安全、精准,设计团队研制了“三层式多星分配器”,将传统的“大单间”调整为“小三居”。
“由于每颗卫星形状各异,且有多个卫星尺寸较大,我们在设计时为‘乘客’提供三层‘座位’,完美将22颗卫星装进整流罩中,并安排了舒适的‘座椅’。”陈晓飞说。
“一般而言,一个新的结构从出图到生产,需要至少一年多时间。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生产出来了多星分配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于龙说。
研制团队不仅要让卫星顺利“上车”,装进整流罩,还要能够保证卫星不同方向的分离安全小火箭延迟测试规则。于龙介绍,卫星到天上后要离开箭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卫星不同的解锁方式和分离能源所带来的运动偏差。有时这些偏差会使卫星与卫星之间距离缩小,威胁到箭体的安全。
“本次任务星箭分离时,火箭如同跳了一支‘太空芭蕾’,22颗卫星如‘天女散花’般释放。”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段保成说。
本次搭载发射的两颗对地观测遥感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属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其中,海南一号01星主要应用于海上动态目标观测,用户可借助光学图像自主检测出海上运动船只目标,为“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海南一号02星主载荷为高分光学相机,具备视频成像功能,可应用于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地图测绘等。
此次发射的22颗星中,韶关一号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5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与韶关市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新一代高分辨遥感卫星。通过采用轻量化结构设计、高度集成电子学系统、高分辨率超轻量化低成本相机等创新技术,可获取分辨率优于0.75m、幅宽大于17km的静态推扫影像,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分辨的特点。
韶关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将助力推进卫星遥感应用及产业化在韶发展,服务韶关市以及粤北地区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监测、城市管理、防灾减灾、农业农村及水利设施监测应急响应、地理信息等重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