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电脑版
大如鲸鲨潜入湖海,小如胶囊穿梭于肠胃,既能搬运、清扫,还能号脉、艾灸……近日在沈阳举办的辽宁省企业大会上,众多本地生产的机器人产品亮相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成果展,展现东北产业新活力。
身高超过1.6米,远看酷似现实版“机械姬”,手部动作灵活变换,近看皮肤血管清晰可见,一款名为“小柒”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这款机器人仿真皮肤与机械结构结合,能做出眨眼、皱眉等多种人类微表情。”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EX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李博阳说,公司2013年成立以来快速成长,已有多款仿生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小火箭电脑版,应用于服务、展会、教育等多个行业。
据介绍,辽宁省企业大会是辽宁首次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全省大会。作为大会配套活动,500余种代表辽宁企业制造实力的产品和技术携手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众大国重器之外,展会还展出不少专精特新的机器人产品,代表着东北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
在医疗展台,记者看到一枚应用于胃镜、肠镜检查的胶囊机器人,外形比食用胶囊略大一些,头部内嵌一个小型摄像头。当患者吞下后,小小“胶囊”穿梭于胃、肠的各个位置,并将实时画面传给医生,续航时间可达14到16个小时。
在另一侧的大型鱼缸内,有一个由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小型水下机器人,它能够高度仿真模拟真实鲸鲨动作,科技感十足。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研发的大型仿生鲸鲨身长可达4.7米,重达350公斤,能下潜到10米的水中,应用于水下表演、水质监测和水下摄影等领域。
目前,沈阳机器人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500家,初步覆盖了产业全链条,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名单。今年3月,由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成立了辽宁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群,整合各类创新力量,支撑机器人产业和技术创新快速发展。
“我们公司成立不足10年,但辽宁省给予我们许多金融政策支持,并依据政策对产品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在装备制造展台,沈阳吕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会军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演示核探测巡检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快速行走、原地旋转,实时反馈强辐射现场的场景图像和辐射信息,目前已应用于海关、边防、应急救援等多个场所。(记者 邹明仲 武江民 沈阳报道)
近几年,人工智能在许多行业都有应用,成为人类的“好帮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经过近3千米的行驶,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
冰箱在使用过程中的减碳,不仅来自冰箱自身运转过程中的节能,还来自冰箱保冷、保鲜技术提升而减少的食物浪费。
禾本科植物适应性强,易于推广种植。如:小麦抗旱、耐冷,水稻耐涝、耐热、耐移栽,玉米耐热、耐瘠薄、抗旱、光能利用率高,谷子、高粱和燕麦耐盐碱、耐瘠薄、抗旱、光合作用能力强。
近期,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亿级参数的地震波大模型。
随着“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缓缓启动,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开始盾构掘进,我国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开启穿越黄河之旅。
围绕“规模应用 生态赋能”,大会发布了北斗规模应用操作系统、大众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等系列成果,央地携手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
身高1.68米、全身自由度超过50个、搭载robotGPT云端大脑的达闼人形机器人XR4,已经在7月初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开启了预售,一台价格39.9万元起。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石油3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最大油气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累计生产油气当量历史性突破10亿吨。这是长庆油田继2020年建成6000万吨级特大油气田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就。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AI(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并逐渐兴起一场艺术创作模式革命。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十一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学家许学伟和陈旭光在西太平洋皮加费塔海盆完成5572米大深度下潜,顺利完成深海羽流絮凝实验。
云计算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
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下简称“网安周”)继续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十部门联合举办。
江西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正向“新”发力、朝“质”攀峰。
身着粉色裤子、白色T恤,头戴一只可爱的发卡,不仅能与人互动,还能完成拖地、洗抹布、打开电视等工作——在日前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款新亮相的智能机器人吸引了大众眼球。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聚集地,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