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节点用不了怎么办
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时隔两年再次担任指令长。陈中瑞和王杰均来自于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其中,陈中瑞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王杰入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目前,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即将加注推进剂,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中国航天日当天出征太空。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指令长陈东从2016年神舟十一号的33天在轨飞行,到神舟十四号的半年飞天之旅,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中期到长期飞行的技术跨域。如今,陈东即将开启第三次飞天之旅,他坦言有压力更有期待,希望通过这次飞行全面提升自己的任务能力,让太空中的那抹“中国红”红得耀眼。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指令长陈冬正与他的乘组成员进行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模拟失重水槽出舱活动训练。虽然已经有过两次飞行经历,3次出舱活动经验,但对于每一次训练,他都会一丝不苟认真完成好。
陈冬:“第三次飞行对我的要求就是要全面提升。空间站是三舱构型,系统非常地复杂,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可能跟十四又不太一样。十四的时候我带的是同批的战友,他们都有很长时间的地面训练经验,这一次带的是三批的新同志,所以我觉得责任会更大,压力也更大。”
今年46岁的陈冬大家并不陌生。2010年5月,他从一名空军飞行员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历经飞行员生涯的千锤百炼,最终在航天员训练中淬火成钢。他是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实现飞天梦想的男航天员,作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指令长,他带领乘组在轨经历了9种组合体构型转化,见证中国空间站从“一居室”到“三居室”的跨越。15年来,日复一日地接受各种极限挑战和训练,每一项都要求精确到极致。
“十四任务回来之后,首先进行的是身体的康复,半年时间过去之后,马上就进入下一次任务的准备。一开始我的想法是,空间站我也待了,三舱也见证了,是不是可以放松一下,休息一下,但发现真的不是这样,吃老本真的不行。首先有这种记忆的遗忘,地面训练时当时是有一个设备上的两个卡扣,先操作谁后操作谁,造成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我的记忆就出现了偏差,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十四任务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建造,所参与的实验并不多,现在看我们建站为应用实验项目非常多,而且科技含量非常高,需要操作得更为精细,同时也要求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有就是空间站的升级,需要随时去刷新自己的数据库,才能很好地配合上空间站的日新月异。”
除了个人训练,乘组融合也是任务成功的关键。作为指令长,陈冬与陈中瑞、王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培养默契,形成高效的协作模式。
这是乘组在地面模拟失压环境处置和操作训练。由于人类航天活动日益增多,随之带来的空间碎片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应急处置训练,强化提升乘组之间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决策、协同配合和应急处置能力。
陈冬:“在地面的训练的时候,始终想象的是我们在这种失重环境进行处置和操作,首先就是一种随机性。比如,我们在舱里面正在干一些相关的操作,教员在设备间随时投个故障,突然头顶红灯开始闪,冲击是很大的。还有就是分工合作,尤其是压力应急流程是非常非常复杂的,为了保证空间站,尽最大程度去保护它去挽回它,报警直接拉到了睡眠区。”
按照任务安排,神舟二十号飞行乘组在轨期间,将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和试验,并将再次启用天和核心舱节点舱进行多次出舱活动。
“对我们准备来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点舱空间比较小,设备比较多,也经过了长时间没有启用。所以我们在地面也做了很多的准备。”
突破自我、超越极限。15年飞天逐梦,陈冬早已将个人的星辰大海之梦融入载人航天事业的浩瀚征程。即将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第三次出征太空,重返中国空间站,陈冬期待着新的突破。
“第三次了,太空相当于也是个‘老朋友’了,期待跟‘老朋友’再见个面,期待能够穿着舱外服再次投入宇宙的怀抱,期待能够解锁更多我未尝试的实验、操作等。现在中国航天的成果遍地开花,我们有空间站,有探月,有探火,后续还要登月。我经常说,空间站上有我们的国旗,就让在太空中那抹红,红得鲜艳、红得持久、红得耀眼。”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02航天员陈中瑞,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飞行教官经验的飞行能手,陈中瑞直面挑战,完成一次又一次自我突破小火箭节点用不了怎么办,在严格的测试和学习训练当中脱颖而出,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另外两名队友,一同成为即将入驻中国空间站的第九批“访客”。
航天员陈中瑞:“小的时候就喜欢机械类的东西,就想着能当兵驾驶飞机,这更刺激,这也是我的爱好所在。也比较喜欢看武侠小说什么的,特别向往里面的人物,能飞檐走壁什么的,很可惜,自己也练不会。也想借着这个机会,上太空这个失重环境,看看我是不是真的能飞檐走壁。”
热爱驾驶机械、梦想飞檐走壁。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02航天员陈中瑞,1984年出生于河南,高中就读期间通过层层考验,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录取。成为航天员之前,是一名有着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飞行教官。
“对于驾驶飞机我是比较有天赋的,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这两样加在一块成就了我。因为爱这个,就想着去研究它、钻研它,去想着把它干得最好。所以不管初教、高教训练基地的时候,自我评价学习还是很刻苦的,包括学习训练,飞得也还不错,后来也就留下当一名教员。”
在空军某训练基地担任飞行教员期间,陈中瑞多次参加大项任务,多次荣获“优秀教员”“训练标兵”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2021年,陈中瑞由单位推选,经过层层选拔,正式加入航天员序列,这看似水到渠成的转型,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埋下了线索。
“第一次接触航天员,正好是杨利伟主任飞天回来,回到学校去做报告。东北那时候下雪,天气已经是很冷了。但是听说航天英雄回来了,也很激动也很兴奋,很受感染,这是第一次接触。后来就真的没敢想,没想到这多年以后我也成了一名航天员。”
按大纲规定,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要完成8大类200多个课目的学习训练。除了理论学习,离心机、转椅等训练更是不断挑战着陈中瑞的体能和意志极限。“其实理论学习压力真的很大,需要涉及到的那些方程式什么的,这是自己以前都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在坐离心机的时候,感觉特别特别难,最后到最后自己真的感觉自己都要撑不下去了,就想着自己是一名军人,宁可战死疆场,也绝不退缩。”
历经重重考验,终于即将迎来神舟二十号“一飞冲天”。陈中瑞此次“太空出差”将与队友一同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和试验,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迎来新的挑战。
“这次任务主要完成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的日常运营维护,还有设备物资管理、科学实验这几大块。出舱活动们也是比较多的,任务也比较重,安防护板的数量也是比较多,还有一些设施设备需要重新转移安装,这也是很困难的。”
即将首次飞天,陈中瑞也对六个月的太空生活充满了期待。“可以看一看美丽的地球,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览无余。再一个就是想体验失重的环境,也试试看看能不能圆了儿时飞檐走壁的武侠梦。再者,想出舱看看,让自己置身在宇宙中,感受宇宙浩大。最后能够把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事业顺利完成,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在这次神舟二十号飞行乘组当中有一位航天飞行工程师,他就是航天员王杰。从昔日亲手参与飞行器制造到即将亲身驾驭飞行器遨游天际,这样的转变让王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然而,无论身份如何转换,他那份成为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梦想,始终如一。
正在穿着舱内服进行训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乘组。对于航天员王杰来说,从研制飞行器到乘组飞行器的每一步中,都坚守着一个信念:无论何种任务都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航天员王杰:“我有这样一个信念,要干我就把它做好。当我成为航天科技人员,就把航天科技人员的活干好,把飞行器设计好。当我参加选拔成为航天员,我的信念就是把航天员工作干好。航天员涉及面更广,需要知识、心理、专业技能、操作、政治品格,对我们要求更高。”
今年35岁的王杰,1989年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从小在阴山脚下长大,初中时的一堂课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航天梦想的种子。他说,当时印象特别深老师在黑板上就介绍时政新闻,写了一段线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顺利着落,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载人航天,这也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技术的国家”。这个新闻,当时告诉他们之后,他就记住了。
矢志蓝天,勇于追梦。高考时,王杰毅然选择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王杰继续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造力学,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博士毕业后,他加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全身心投入到某新型飞行器的研制中。正当他在技术攻关道路上奋力前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降临——他接到了航天员选拔的通知。
“因为我们是干载人航天的,而且单位也是一线单位,而且我是研究室最年轻的一个,领导推荐我去,我心里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选拔,没想到第一关突破了,后面也是比较平稳的一个心态。因为选上了肯定是更好,可以飞向太空,这样过了一关又一关,就来了,感觉比较幸运。”
从大山到星辰,王杰的目标逐渐清晰。2020年9月,王杰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王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个就是体能,我是做科研工作的经常坐着,很多肌肉调动不起来,神经对它的控制已经弱了,这需要逐步的适应,包括心肺功能、力量、柔韧性、耐力等都需要练。其次我觉得是操作方面,因为之前一直想从事设计工作,对于设计来说,更多的是想一个顶层的方案。航天员要求不一样,要求在知道的基础上,有逻辑的一步一步操作,不能失误,必须正确,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个挑战。一次舱外服训练的课程时,我印象很深,当我还在思考原理的时候,我的同事他是一名航天驾驶员,已经操作完了,而且操作得的特别好,这个对我刺激很大。”
为了早日飞天圆梦,从基础理论到航天专业学习,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考核,王杰都不敢懈怠放松。经过4年多的严苛训练,他入选神舟二十号乘组。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杰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
“我可能负责将来对物资管理类多一点。双人科学实验项目方面,我阅读理解快一点,辅助多一点,他们两个操作更快、更娴熟,他们就操作多一点,都要覆盖补全,我们互为备份。除了主要平台照料之外有很多科学实验项目,空间站建为应用,想要出成果,这些科学实验项目是必须的,而且是重点。这次有很多新增的科学实验项目还需要配合地面人员完成,希望有更多的好的成果能够出来,实现一些应用。”
从平凡到非凡的航天之路,王杰即将实现自己的首次太空之旅。半年“太空出差”即将启程,他充满期待和信心。“我们准备好了,期待飞行。这一次把担子压在肩上,我觉得是一种责任,我们希望在六个月期间,把我们的这一棒传承好,把我们的站管理好,把实验项目完成好。第二,在空余时间体验失重感觉。第三,如果有机会进行出舱活动,想体验在舱外行走,在舱外看太空,在舱外做操作是什么体验。第四,想从太空看地球,重点更多看我们的国家、自己的家乡,山山水水,从太空领略地球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