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小火箭的代理软件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 7 日 15时 12分,星河动力自主研发的“谷神星一号(遥一)简阳号”商业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国电高科天启11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星河动力公司实施的首次发射任务,也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谷神星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是星河动力自主设计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一二三级采用固体发动机,四级为先进液体上面级,火箭直径1.4m,全长19m,起飞质量31t,5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00kg。
围绕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星河动力开展了多项创新: 自主研制了低室压、高比冲、高装填比的姿轨控动力系统,实现了减重增效; 创新采用了面向低燃料消耗的火箭滚动通道简约控制技术,实现了运载效率大幅提升; 首创基于三维实体建模和参数正交化的火箭模态精确预示方法,预示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 此外,本次发射也是垂直自瞄准、矢量固体推力控制等技术在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上的首次应用。
按时间先后,首先发射的是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火箭,2018年10月27日发射;然后是星际荣耀的“双曲线日发射;第三是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2020年11月 7 日发射。每年新增一家的节奏,呈现了我国民营火箭公司近年来不断努力的进程,预计未来还会有突破性的发射活动出现。
从火箭结构上来看,三家公司发射的都是固体火箭,采用三级固体+液体末级的方式。这也是目前民营火箭完成入轨任务的首选配置。火箭发射的高门槛以及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政策机制的待完善,决定了民营公司从事航天发射基本上只能从动力系统相对简单的固体火箭开始。液体发动机技术难度大、周期长,即便使用比较成熟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也需要至少3年左右的研发和全系统测试时间。相比之下,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几乎不用研发,只要做好火箭整体集成即可类似于小火箭的代理软件。这不仅让民营火箭公司能将更多精力用于面向市场寻找用户、办理审批流程,尽快送第一批卫星进入近地轨道,从而向投资方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并行设计研发液体火箭发动机。所以,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以及其他民营和国营火箭公司,都以固体运载火箭作为突破口实现小型运载能力,例如零壹空间的OS-M、中国火箭的“捷龙”、科工火箭的“快舟1A”火箭等。
从发射任务来看,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这三家公司都面向入轨任务,但首飞情况各有不同。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火箭很遗憾,虽然卫星高度达到了337km,但由于火箭三级失稳,飞行速度未能达到入轨所需的第一宇宙速度从而坠落。火箭工况虽然差之毫厘,但其他方面验证基本成功。蓝箭航天也不会再用固体火箭执行更多任务,采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火箭才是其未来的主攻方向和主要产品,下一步将验证或发射液体火箭。星际荣耀的“双曲线km圆轨道,高度略低,但达到了预期目标。其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在用“双曲线一号”固体火箭保持发射节奏的同时,把重点型号“双曲线二号”液体火箭发展起来。最新发射的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火箭达到的轨道高度最高,达到 500 公里 SSO 太阳同步轨道。这也是很多试验卫星、遥感卫星的目标轨道。因此,“谷神星一号”的此次首飞证明其运载能力能够满足很多商业卫星的发射需求,能够实际开展业务了。可见,我国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整体上正在逐步趋于成熟。
2019年8月17日,航天科技集团火箭院所属的中国火箭公司成功首发“捷龙一号”火箭,同样是送载荷进入500km高的SSO轨道。相对更加成熟的科工火箭“快舟1A”,已经完成多次商业发射。加上3家具备了火箭研制和发射入轨能力的民营火箭公司,我国商业航天领域中商业发射的竞争主体与格局已经形成。企业之间必有竞争,其能力各有特色。经过大约5年的发展,“快舟1A”和“捷龙一号”火箭凭借充足的技术与设施基础,将进化为稳定可靠、成本不断降低的商业小运载;而民营公司凭借灵活的融资与管理机制,其市场竞争力将日益凸显。
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小运载整体上更胜一筹。数量上,我国的私营火箭公司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多的,可能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质量上,目前国外的小运载项目中只有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子号”是成功的,战绩遥遥领先,而其他火箭如维珍银河的“发射者一号”、矢量空间系统公司的“矢量R”、Astra公司的Astra3.0火箭等等都尚未能成功入轨,前景也不明确。我国未来预计还会有更多的民营小火箭首飞、入轨,民营公司的商业液体火箭也逐渐崛起,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广泛的产业布局。届时,我国商业火箭将逐步向大中型火箭的领先者、SpaceX公司的猎鹰9看齐。
当然,火箭之发展,不仅在于火箭本身。小卫星商业发射的市场需求究竟有多大?我国能容下多少家火箭公司?在“头部”民营火箭阵营已见雏形的今天,后来者们是否还有机会?宙叔想听听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