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流量剩余啥意思
DeepSeek的热度让付费课程再次受到关注。社交平台上,许多博主以“赚钱”、“暴富”为噱头吸引用户购买课程,背后隐藏着收割套路。
记者加入一个号称DeepSeek的付费社区后发现,成员已超过7200人,入会费用从52元上涨至62元。这些付费教程不仅标价混乱、内容雷同,而且将市面上免费资料编辑汇总后低价出售,声称“资料不值钱,资料背后的流量才值钱”。
去年Sora火爆时,人们调侃第一个赚到钱的是知识付费网红李一舟。今年春节以来,随着DeepSeek成为流量密码,众多知识“掮客”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开设付费社区、上架付费课程或销售相关商品,将这一完全开源、免费的AI大模型变成了赚钱工具小火箭流量剩余啥意思。
DeepSeek官方曾通告称,其网页端与App内不含任何广告和付费项目,并未在国内其他平台设立群组,一切收费行为均系假冒。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如果售课方提供的课程与宣传不符或质量低劣,涉嫌虚假宣传甚至可能构成欺诈。
某付费社群创建者“IDO老徐”通过建立“用DeepSeek实战高效赚小钱”的社群获利。截至2月8日,该社群成员超过7200人,加入费用涨至62元,创建者已获得超过41万元收入。社群中的内容主要由帖子组成,夹杂大量推广信息。用户通过推广社群可赚取11.78元“赏金”,排名第二的用户已赚取2073.28元推广费。
不少广告宣传推广拉新平台,对网盘等产品的拉新明码标价。在付费社区中,免费公开的DeepSeek资料被用于引流进行网盘拉新。
社群推广实际上是套着“DeepSeek教程”的皮,以低价赚取流量,再通过分销或推广费的方式盈利。卖家夸大其词,加剧了概念炒作。一些所谓DeepSeek使用教程最高标价达到10万元,最低仅0.01元。
记者发现,许多付费资料是卖家搬运来的免费内容。清华大学沈阳教授下属团队制作的免费材料《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被不同卖家以0.01元至15元的价格售卖。沈阳教授对此表示不满,提醒不要搞欺诈、侵犯知识产权或伤害消费者权益。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指出,即使资料免费也不代表不侵权,权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权并追究法律责任。陈音江也表示,如果售课方提供的课程与宣传不符或质量低劣,涉嫌虚假宣传甚至可能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主张退费或要求赔偿。
DeepSeek爆火还带动了一些电子产品的热销,如一款号称接入DeepSeek技术的鼠标和键盘产品,售价399到599元。品牌直播间数据显示,自1月20日DeepSeek大模型发布以来,销售额呈指数型上升,单日销售额最高可达20万元。
此外,DeepSeek本地部署教程也成为电商平台上热门商品,售价10元到50元。淘宝平台上某款15元本地部署教程半个月已售出3000余单,收入预估超过4.5万元。
专家认为,如果教程只是教用户如何登录网页下载App及使用提示词,其实并不适用于DeepSeek。学习者应保持理性判断,警惕营销话术中的水分。想要学习DeepSeek相关知识,不一定非要付费,官方网站上的资料以及一些科技博主的文章均可提供足够的自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