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免流教程
据土耳其工程兴趣网10月23日报道,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通过捕获“星链”系统数千颗低地轨道卫星的常规信标信号,利用逆向工程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可用的导航信号模型架构,可提供精确的定位导航授时(PNT)服务,并作为美军GPS设备的可靠备份。
该研究认为,通过在“星链”系统上修改部分软件,即可实现GPS的各种工作方式,具体而言有以下认识:一是“星链”采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可作为GPS双向定位功能的基础。二是“星链”可通过卫星位置在线共享的方式降低轨道碰撞风险,同时可确定获取定位信号的卫星源位置,通过多卫星操作可使接收机的定位精度达到30米左右。三是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星链”的保密数据进行样本学习,可使定位精度在未来提高到10米左右。四是“星链”在开放信号接口和公开卫星确切位置的情况下,将相关数据纳入下行链路,可使定位精度提高到1米以内;该导航信号模型架构被研究人员认为是开发新兴全球导航技术的开端。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卫星导航其实是一种单向的通信,也就是广播那么如果其他的卫星在其他的频段上用广播方式来工作,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定位的作用。所以人们对星链系统有这样的期望,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其他航天国家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规划中的低轨星座,还有什么战略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呢?
原本是计划去年为美国军方发射USSF-44任务的,但由于有效载荷未准备就绪,任务被推迟到了今年。但目前发射场还没有推出,也有可能推迟。
重型猎鹰早就证明了自己是一种成熟可靠的运载火箭。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它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合同。幸亏马斯克采用了一种非常精明的总体设计方法,重型猎鹰的第1级是用三枚猎鹰9号第1级并联而成的。也就是说,即使重型猎鹰没有生意,也不会带来生产线闲置的问题。俄罗斯的安加拉火箭也在贯彻这样的理念,其他的发射服务商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这里的成功经验呢。
这一次发射的36颗卫星,是在1小时15分钟的时间内分9个阶段部署的,所有卫星的信号均已确认。至此,一网公司第1代近地轨道通信卫星星座卫星在轨数达到462颗,该星座总计将由648颗卫星组成是继SpaceX公司星链(Starlink)星座后,在轨数最多的互联网星座。本次发射也是因为俄乌战争导致的俄罗斯联盟(Soyuz)火箭终止一网卫星发射后的第1次发射。
本次发射对于印度航天事业也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印度新空间有限公司(NSIL)首次使用LVM3火箭进行专门的商业发射。
这件事让我们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长征3号运载火箭的第1次商业发射,那次所发射的是由航天飞机抓回来的一颗发射失败的通信卫星。所以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如此,对于今天的印度也是如此。把空间运输产业的能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度,说不定战略机会就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我们。
“看着锆金属小球在无容器实验柜体中悬浮、加热融化、再辉、凝固……一切都太神奇了!”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室外展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大柱段模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谈起不久前在核心舱内的第二次太空授课,大学生小林十分兴奋:“从2013年神舟十号的第一次太空授课起,我就为之着迷,所以最终选择了航天专业。”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入轨。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舱内可以部署25台科学实验柜,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就是其中之一。
“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太空实验室,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张璐,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团队负责人之一,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正出自其团队之手。“每个实验柜的研制都涵盖结构、气液制冷、供配电、高速通信、航天工效学等多个学科,复杂程度不亚于卫星,同时还要满足空间站后续十年的科学实验需求……”这样的实验柜,张璐团队要完成13个。
“有新的实验项目,我们要同科学家不断沟通,把实验柜的备品、备件提前准备起来,并想办法把更先进的技术带上去……”时间紧、任务重,整个团队一刻也不能放松。
“问天”成功转位,“梦天”蓄势待发小火箭免流教程,中国空间站即将建成。依托舱内科学实验机柜、舱外试验装置和巡天空间望远镜,中国空间站在建造阶段共安排近百项实验研究项目。转入常态化运营后,空间站将实施更大规模科学研究,为未来我国开展近地以远的载人空间探索提供深厚的科学和技术积累。
张璐团队只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众多团队的一个缩影。正是航天人三十载的栉风沐雨,才铸就我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实现产品全部国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中国航天在我心中播下一粒种子,如今它已长成参天大树”“中国航天这种探索未知的精神,赋予我献身科学的力量”“我们必将迈向更浩瀚的星辰大海”……如今,越来越多青年人加入中国航天的团队中,面向浩瀚宇宙,奋楫笃行!
有朋友曾经评论说,当数百年后,史家回过头来评论今天的载人航天活动,或许会发现,太空课堂是整个载人航天计划当中价值最大,影响力最高,长期效益最显著的项目,因为它能够解决载人航天乃至整个人类航天活动,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希望太空课堂能够作为常设项目而运行下去, STEAM教育机构完全可以在这当中寻找自己的机会。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