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服务器怎么用教程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89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出席了这次会议。
在会议间隙,毛主席亲切的与来自各省的代表见面,与山东代表马保三(曾任青岛市市长、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各界代表会议副主席、省政协主席闲聊时,
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代表包惠僧。
毛主席问的很仔细,还提到了王尽美的亲属,当得知王尽美尚有老母亲和两个孩子在世时,毛主席再三叮嘱,一定要照顾好烈士的亲属。
马保三在北京开完会以后,就回到了山东,并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王尽美的遗物,并派省团委张建华专程赴王尽美家中探望老人。
张建华带着工作人员上门探望老人,王尽美的母亲刘氏那时已经年过七旬,但身体仍然还硬朗,她把客人迎进门,细细招待。他注意到,老人家里生活很贫苦,可以说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为过,张建华看着,心中莫名感到有些心酸。
“毛主席很关心咱们山东的烈士,指示咱们山东省政府,整理收集王尽美烈士的遗物,我们这次来就是落实毛主席指示的。”
刘氏情绪一直很激动,在众人的百般劝慰下,这才稳定下来,可在了解到了省委的意图后,老人又难过的落下泪来:
不一会儿的功夫,老人从墙面下抠出了一个小布包,她小心翼翼的打开这个小布包,里面是薄薄的一张相片,
张建华小心翼翼的从老人手中接过相片,惊奇地发现,这张相片是王尽美年轻时候拍的,因为保护的好,这么多年下来仍然很清晰。
在征得老人同意以后,张建华带着照片回了济南,并立即组织山东分局专业人员对这张照片进行翻拍保存,还从其中选了一张最清晰的,派人送到了北京,带去给毛主席。
王尽美祖辈儿都是种田为生,就在他出生这年,天降大旱,因为缺水,春天种不上粮食,田野里荒芜一片,就连地主的日子也不好过,更何况是给地主种地的佃户。
为了填饱肚子,村子里的人几乎把周围的野草也拔光了,要喝水只能去离村子二三里路的淮河上游北河崖去挑水吃。
尽管如此,王尽美的出生仍然带给这个小家庭喜悦,在他出生三天后,王家祖辈儿兄弟几人聚在一起,商量给这个小家伙取名字,种了一辈子地的王在善给这个孙儿辈儿想了一个寓意特别好的名字——
出生在这样一个穷苦的家庭,王尽美本来是没机会读书的,可就在他8岁这年,大北杏村“见山堂”创办了一间私塾,当地地主王介人想要给自己儿子找一个伴读,王尽美的祖母认为这是一个读书的好机会,就自告奋勇的把儿子送了过去。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读书的机会,王尽美自然很用功,他的成绩也很好,赢得了学堂先生的喜爱,反倒是地主家的儿子,有这样一个便利条件,却并没有学好。
王尽美在学堂读书时,少爷便经常让他代自己写作业,以致于当时学堂的先生都认为,两人功课都差不多,直到有一次,王介人考较两个孩子学习,结果是王尽美对答如流,自己的儿子支支吾吾,气的王介人痛骂先生:
“你是摸差了裉子(比喻看错了人)拿谁不是人!不把我的孩子教好,反倒帮了倒忙,把一个穷鬼的孩子教好了。”
1912年,大北杏村办了初级小学,王尽美转入学校四年级学习,因为品学兼优,他当时是学校唯一一个免费生,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也极大的开阔了王尽美的眼界与认识。
1913年,王尽美到诸城县枳沟镇高级小学读书,当时学校有位老师王新甫是济南政法学堂毕业,思想进步,倾向于革命,并经常向在校的师生们传达。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英美列强们把德国在山东青岛的权益转给日本,引起国人愤慨,五四运动爆发,而作为发源地的山东,山东人民参与运动更加积极,王尽美也是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并结识了邓恩铭。
王尽美、邓恩铭是山东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当时两人与北京国立的八所学校的学生会取得了联系,共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1919年下半年,王尽美到北京,并结识了李大钊先生,王尽美后来加入了李大钊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担任外埠通讯员。
1920年,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创办了“励新学会”,该学会后来成为济南党组织在筹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成员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党组织在山东最早的成员,为充实济南地区党团组织做出了很大贡献。
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作为济南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言,王尽美汇报了济南党组织的建设情况,并对当前形势以及任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给同样出席大会的毛主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小火箭服务器怎么用教程,细高挑儿,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儿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朵’......”
一大以后,王尽美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他取“尽善尽美”之意,为自己改名王尽美,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赠送给友人: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大革命时期,王尽美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简直就是达到了公而忘私的地步,他的工作从济南扩大到了山东全省,又从山东全省扩大到了全国,王尽美几次在山东领导工人运动,也引起了山东军阀的嫉恨。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一大,王尽美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出席大会。
会后王尽美继续领导山东党组织工作,因为过于劳累,感染了肺结核病,但即便是在已经患病的情形下,王尽美依然在坚持工作,为此身边的同僚劝说过他很多次,但都被他婉拒,一直到身体支持不住,王尽美为了减轻组织上的负担,这才同意回乡养病。
王尽美的逝世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损失,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损失,他的去世连同后来邓恩铭的牺牲,始终让人觉得惋惜。
“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12个代表(应是13个),现在在座的还有两个,一个是董老,再一个就是我。有好几位代表牺牲了,他们是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
因为早年国内形势不稳定,刘氏带着两个孩子几经辗转,颠沛流离。也因为这个缘故,王尽美生前留下来的东西很少。
1930年,王尽美的老家山东莒县(今诸城)两股小军阀混战,趁着战火燃烧之际,土匪刘黑七占据了大北杏村。
土匪刘黑七原名刘桂堂,民国年间山东巨匪,靠着绑架勒索集聚财富,后来聚拢起了上万人,张宗昌、韩复渠都曾派人进剿,但屡屡失利,只好收买,后来何应钦率领蒋介石嫡系北伐,将刘桂堂部收编。尽管如此,刘桂堂依然难改悍匪的本质,之前做匪时,被他占据的村子基本上都遭到了他屠戮。
刘桂堂占据了大北杏村以后,大北杏村村民为了躲避匪患,纷纷逃往山中。王尽美的母亲刘氏也带着孩子逃进了深山,
为了安全起见,她将儿子王尽美的一张照片以及一些读过的书、写过的本子连同一些衣服包在一起,准备放在一口大缸深埋在院子里。
就在刘氏胶着之际,她注意到院子里有一处土墙上面的墙皮掉了下来,心里顿时有了主意,她拉着次孙王乃恩的手嘱咐:
刘桂堂匪部撤离以后,刘氏带着两个孙子回家,只见家里已经被翻的乱七八糟,埋在院子里的那口大缸也被翻了出来,里面的东西也都被抢走。
自从儿子走后,刘氏就把儿子的遗物当做心里的念想,现在全都被土匪抢走,心里不由得有些伤感,但她突然想起来,自己还在墙里埋了张照片,于是起身去看,发现墙一点也没动,心里松了口气,为了安全,刘氏没再打开那面墙。
1951年,董必武视察工作途径济南,与山东分管统战的李宇超谈话,还提到了王尽美,当得知王尽美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人孤苦无依的留在老家时,董必武做出批示:
1957年7月,毛主席专机飞到济南,在与山东省几个领导干部谈工作时,又想起了王尽美,想起了他的母亲还在世,立即叮嘱在场的人:
“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是个好同志。听说他的母亲还活着,一定要好好照顾啊!她老人家有功,养了个好儿子。如果有困难,把老人家送到中央组织部去。”
“请主席放心,我们已经把尽美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们也一定会把尽美母亲照顾好,让她老人家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据王尽美的长子王乃征回忆,他工作稳定以后,曾想把祖母接到单位地,但却被告知,需要经过省委批准,他这才知道,奶奶一直有省委照顾。
刘氏跟着长孙一起到了沈阳生活了一段时间,但不适应东北的气候,又一个人回到了山东老家,后来就在老家去世,老人直至去世时,还拉着孙儿王乃征的手嘱咐:
因为父亲王尽美去世的很早,王乃征、王乃恩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后来在采访时他们形容父亲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王尽美去世以后,组织上曾想过减轻他们的负担,将两个孩子带出去,但在刘氏反对下,两个孩子还是留在了村子里读书,刘氏始终记得儿子临终之前的嘱托。
“党正值得困难时期,儿子死后要少给组织添麻烦,您老人家,要教育好乃征和乃恩,让他们长大后也参加革命,永远跟党走。”
1932年,与王尽美在济南筹建共产党组织的战友王翔辗转打听到了刘氏、王乃征的下落,并专程来探望,王翔不仅出了一部分学费给他们,还鼓励他:
1937年10月,王乃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成立了诸城县乡党支部,后来他在老家拉起了一支3000余人的抗日队伍。在兄长的带领下,王乃恩也参加了革命,一开始刘氏并不同意,还希望给他成一门亲事,希望他能留在老家,但也正如当年王尽美的选择一样,王乃恩仍然坚持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
建国后,王乃征历任吉林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83年离休;王乃恩历任中共义乌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浙江省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