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区已购小火箭账号
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7月25日,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随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
随着“问天”成功赴约,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了“多舱”阶段。待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后,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
既有设施齐备的科学实验室,也有通往神秘太空的大门;既携带着网红机械臂,也承担着“发电”的重任——问天实验舱,究竟有哪些本领?
问天实验舱由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其舱体总长达17.9米,直径4.2米,起飞重量为23吨,比天和核心舱的块头更大,是全世界现役在轨最重的单舱主动飞行器。
作为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和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也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工作舱内设有3个睡眠区、1个卫生区——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后,中国空间站的“床位”数已增加到6个。在神舟十四号任务末期,“神十四”和“神十五”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实现在轨轮换,6名航天员可同时在舱内工作生活。
在平台功能方面,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互为备份,关键平台功能一致,可以完全覆盖空间站组合体工作要求。除了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之外,问天实验舱还提供了专用气闸舱和应急避难场所,让空间站在轨运行风险更加可控,在轨长寿命运行更加可靠。
在试验载荷功能上,问天实验舱装载了8个实验机柜、22个舱外载荷适配器,包括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科学手套箱与低温存储柜、变重力科学实验柜等科学实验设施。这座“太空科学实验室”能够支持开展多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空间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遗传、衰老等响应机理研究以及密闭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等。
在历次空间站任务中,中国航天员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进行了多次出舱活动。此次升空的问天实验舱,为航天员进出空间站开启了一扇“新大门”——实验舱配置了全新的气闸舱。
气闸舱内仍是圆柱状的空间,也是航天员开展出舱活动时的“更衣间”。气闸舱设计了一个比节点舱更大的舱门,直径达1米,比节点舱舱门大15厘米;气闸舱的出舱活动空间也从节点舱的五六立方米增加到了十二三立方米。航天员出舱不仅更宽敞、更舒适,还能携带大个头的设备,舱外工作能力大大提升。
据了解,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未来将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等工作,未来这里也将成为中国空间站的主要出舱通道。而一旦气闸舱在出舱过程中出现问题,航天员仍可通过节点舱回到舱内,保证出舱活动安全可靠。
出舱气闸外的方形外壳则是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上面配置了22个标准载荷接口,其中一部分还配备了流体回路温度控制。未来10年,在空间站搭载的科学实验载荷可以通过机械臂精准“投送”到对应的标准载荷接口位置,不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人工操作。
问天实验舱是空间站系统中舱外活动部件最多的舱体美区已购小火箭账号,大量舱外设施设备能更好保障出舱活动,为更精细的舱外操作提供支持。
问天实验舱携带了一套5米长、7自由度的小机械臂。与天和核心舱的大机械臂相比,小机械臂的“手”更小——长度约5米,承载能力为3吨,重量和长度均约为大臂的一半,负载能力约为大臂的1/8,形态上更加精巧,运动和操控灵活,方便抓握中小型设备,进行更为精细化的操作。例如在不需要航天员出舱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舱外载荷的安装、更换等照料操作,有效节省航天员在轨工作负荷。
大小两只“手臂”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小臂可以与大臂形成15米长的组合臂,开展更多的舱外操作。如后续需要在舱外安装设备,可以通过货运飞船上行至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通过组合臂的抓取和转移,完成在舱外载荷平台上的安装。此外,大小机械臂还可协同开展舱外操作任务,完成互巡互检的自身维护工作,有效提高机械臂系统的可靠性。
据悉,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将首次利用小机械臂出舱,还会同时利用小臂和大臂组合出舱,全新的出舱活动充满看点。而在出舱过程中,问天实验舱舱外设置的2台云台灯、4台高清摄像机,能够一边打光追光、一边拍摄录制。通过它们,地面测控人员可以更清楚地关注航天员出舱活动。
问天实验舱自带高性能“发电机”与“配电器”——其所携带的太阳翼,是目前国内最长、最大的柔性太阳翼,刷新了中国航天器在轨使用太阳帆板的纪录。
问天实验舱配备了一对双自由度柔性太阳帆板,全部展开后的翼展超过55米,比空间站3个舱组合在一起的舱体尺寸还要大,每个太阳帆板展开面积可达100多平方米。两个硕大的太阳帆板一起工作,可有效收集更多太阳能——每天平均发电量超过430度,为空间站运行提供充足的能源。
问天实验舱的太阳翼面积大、柔性也大,带着一对巨大的“软翅膀”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控制难度极大。为降低系统复杂性和在轨风险,问天实验舱实现了多个系统功能创新,如采取太阳帆板二次展开方案,即发射后先展开约1/5的长度,待对接完成后再展开到位,以提高可控性,保证任务成功。
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后,天和核心舱的一个太阳帆板将转移到问天实验舱资源舱尾部。届时,天和核心舱将专注于空间站管理工作,而问天实验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发电站”。(刘峣)
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之路、厚植能源绿色消费的底色、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决扛起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认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29日,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以下简称“月球专业大模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介绍,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识别上,月球专业大模型的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
按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和服务“一张网”要求,整合自然资源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资源的全国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平台已经开通试运行。
图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发掘原址上再现的考古情景。临沂大学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对水稻植硅体的测年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如何选择含有植硅体的沉积物就是个难题。
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场“跨界”展览别具一格。珐华彩莲池纹梅瓶、象形执壶等精美文物的复制品,与“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一同现身
水清岸绿,鸟鸣啾啾,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山风劲吹,风机飞转,绿电点亮万家灯火;优化生产工序,使用环保材料,产业发展向绿色化迈进……
我国科学家在野外科考工作中首次发现新疆伊吾县有戈壁熊分布。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的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新疆自然保护地调查与国家公园潜力区科学考察阶段总结和专家咨询会召开。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谈鹏教授、肖旭博士后研发出了一种“火星电池”,以火星大气成分(模拟参照火星上大气成分比例配比)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针对获得职称的农牧民,呼和浩特市从政策支持、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奖补倾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强化人才激励措施。
气候变化、环境灾难和战争等因素可能会对生物资料库构成威胁。为了找到新的样本“避难所”,有人提议在月球上建造此类生物资料库,即所谓的“月球方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谈鹏特任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火星电池,由火星大气成分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
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吉庆油田已初步构建起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综合技术体系。今年,吉庆油田将完成100口页岩油钻井,新建产能60万吨以上。
Pioneer测试系统主要由具备高精感知和可靠通信能力的封闭试验场、支持状态数据上传与虚拟场景注入的测试车辆、具备实时孪生与动态仿真能力的云端平台三大部分构成,
温室气体增加会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及人类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甲烷作为地球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导致的增温强度远高于二氧化碳。
本次研究揭示了褪黑素通过影响PVT调控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作用机制,发现褪黑素可以抑制PVT神经元的活性,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从而有利于入眠。
近年来,我国豆粕年消费量在7000万吨以上。然而,由于耕地面积有限,我国大豆产量供不足需。因此,广辟饲用蛋白来源、开发和利用优质饲草资源是改善我国饲用蛋白短缺困境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