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shadowrocket用不了
当前,就新能源材料行业而言,绝大部分磷酸铁锂正极企业的财务报表都处于亏损状态,仅有的几家盈利企业营收同比也处于下降态势。
亏损的背后,是下游企业极致的主动压价,是上游企业极致的被动降本。压价的典型的措施之一就是招标。
据知情人士透露,某头部新能源车企当前已通过招标的方式进一步将降价压力传导至供应商侧,或通过招标进一步压低约10%的采购成本。
全球副总裁陶琳曾在微博上晒出一张中国制造商向供应商付款时间变化的图片,从2021年至2023年新能源企业付款时间在持续延长,尤其是前两家公司,2023年更是大幅延长超过250天。
若延迟付款,下游企业可按企业自身节奏有效配置资金资源,化解资金压力;而上游企业就会面临着极大的资金链压力,若未及时付款,部分上游企业甚至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更有甚者,某些下游厂商用公司自有商业汇票进行付款,供应商不得不承担贴现费用,导致利润进一步被挤压甚至亏损,最严重的则面临商票提取难与非现金支付的难题。
从产品定价而言,某家磷酸铁锂材料的头部企业,单个产品订单的加工费约1.5万元,而部分企业已经将价格压低至1.2-1.3万。
除部分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客户外,普通需求的客户大多选择低价产品,头部企业的市场也要面临着,由于价格高而带来的挤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1.2-1.3万的价格下,企业就要面临着三四千元的亏损,而该头部企业的高价也是才仅仅守住了产品成本盈亏线。
认真了解磷酸铁锂这一行业就会知道,碳酸锂作为材料成本的关键部分,市场单价在7-8万左右,且由于磷酸铁价格极大程度依赖于我国的农业企业,如化肥、磷化工等,因此价格粘性较高,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分项成本压缩。
而磷酸铁企业更是受到磷矿石原料的产能长周期与外购铁源价格较高、供应不稳定的限制,因此铁源成本难以实现有效降低,同时,磷酸生产过程中对反应条件、原材料纯度等要求较高,且行业内集中度较低,资源整合难度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模式。
磷酸铁锂行业,仅头部的两三家大企业或有潜力支撑一体化发展,磷酸铁锂产能能够做到 90万吨以上,助力实现单位产品的分摊降本。
足够多、足够优质的产能,在下游强势客户的低至盈亏线下的定价中也难以发挥出降本的良效,头部企业只得从其他客户将部分失去的成本补回来。
每一家下游企业卡住成本,就有多家上游企业被迫降价,以至于又一个上游被动成为降本的火力点,蝴蝶效应传导到整个产业链,没有人得以幸免。
守着“撑过盈利点”的寄托苦苦挣扎,27年的机遇期是否如期来临,在持续失血情况下而又有多少企业能撑到下一个三年呢?
获取高利润空间的同时,下游企业也应该意识到,“高性价比”过高了,就该变味了;“一分钱一分货”才是行业的本质。
当前的储能行业中,一如电网这样的大终端也会担心低价带来的产品安全风险,某电网企业甚至已经推出中位价竞标方式来规避风险。
当前电芯厂也在瞄准诸如低空经济和固态电池等新的蓝海市场,寻求新的增量,下游厂家面向上游企业需要思考:一片新的蓝海市场中之中,如果质量跟不上,那么退货问题是否会影响自身市场地位。
一方面,企业面临长期亏损,势必会减少在研发方面的经费,进而间接导致新技术研发进展缓慢,不利于磷酸铁锂行业发展。
另一方面,无底线的低价竞争,虽会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能出清,但绝大部分优质企业也会失去持续扩产的能力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行业垄断并不是市场的发展良方。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优质产能,进而将“一刀切压价”这一损人不利己的定价策略转化为供需适配的动态定价策略。
要知道,优质的产品意味着投入更多的技术研发,也同样意味着企业要面临经营中原材料等方面的成本上涨与设备折旧压力,与低质产品卷入价格战的竞争势必是一种优质资源的浪费。
正如新能源商业评论曾发布的文章中说道,当前行业内榜单众多,杂乱的统计口径和榜单商业化模式的发展,让“信谁”成了最大的问题,相关数据的可信度则更加难以判断。部分榜单成了市场上心知肚明的“面子工程”,各家厂商仍对此类榜单排名趋之若鹜,为争第一甚至不惜“自毁长城”。
同时,评级体系可将优质的材料企业及代表性产品得以公开展现,进一步引导行业向着质量与价格成正比的良性方向转型,并促使众企业向优质企业看齐。
当然,评级的核心目的是为产业链合作提供有效依据,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公开透明的市场,何必非要经历“田忌赛马”式博弈呢?
就供给端而言,短期行业具有价格粘性的,阶段性供需错配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新能源这一仍有爆发期存在的长期性行业,过早的产能出清或将大部分中小材料厂商扼杀在摇篮中。
然而,若上游企业大量倒闭,整个供应链就会陷入减速发展的陷阱,下一阶段的新能源出海与电池材料突破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纷纷减产之下,行业或经历新一轮的震荡。
对于磷酸铁锂行业的头部厂商来说,作为上市企业,长期亏损亦会导致股价下跌,金融市场对于新能源板块不再看好,会导致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影响企业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就需求端而言,我国新能源产业仍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重点行业,到26-28 年间存在长期的需求爆发的节点,鉴于产能建设和产品认证周期原因,当前我国新能源产能对于未来需求而言仍有较大一定差距苹果shadowrocket用不了,由此,“产能过剩”一词还为时过早。另外,海外市场和下游对于国内优秀供应商的争夺将加剧优质产能进一步短缺。
每一家发展起来的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设备、人力,没有人愿意在还未看到行业的辉煌时而过早掉队,只能苦苦挣扎。
各厂商需要居安思危,尽早为下一个阶段的供需关系提前做出应对与正向思考。尤其是产业各环节头部企业,需要对行业健康发展和合理定价的理性看待有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共同营造新能源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大环境。
然而,正如上文所言,若可有效实现行业标准制定,则可通过评级实现优质产能的提价与劣质产能的淘汰,促使行业走向良性循环。
一如当前,尽管铁锂企业难以通过低价获取突出重围的优势,但利用技术更新促进产品迭代,进而冲击市场,也不失为发展的良方。
当前,某家拥有高压密4代的厂商,已然凭借新一代产品的极高品质,获得市场青睐,在加工费层面领先于同层次铁锂厂商。
这极大证明,新能源市场在面临供需冲击的同时,确实有通过产品迭代、技术提升进而促进价格理性回归的驱动力,优质产能值得更高的价格。
一方面,下游车企等厂商进一步提升合作适配度,正视双向合作的本质,摆脱甲方的高傲姿态;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与价格的兜底离不开有为政府的精准发力,合理价值评估和价格支撑,企业才能放心大胆的提质增效、扩产能。
就国内外对比而言,我国磷酸铁锂等新能源行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摸着石头过河也要经历没有成熟经验借鉴、没有成熟的产业链的困难时刻。
某海外新能源车企巨头还曾公布数据显示,其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过95%,在华签约的本土一级供应商超过400家,其中60多家供应商进入公司全球供应链体系。
在此数据之下,更需引起国内车企等下游厂商的重视,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国产化崛起之路需要产业链全链条携手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