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 代理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航天取得了不少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多个航天史上的第一。新的一年,中国航天新的征途已在召唤,对星辰大海的一次次奔赴,令人期待和向往。
2024年,我国新型火箭长征六号C、长征十二号首飞成功。其中,长征六号C具有可靠、经济小火箭 代理、好用等特点。长征十二号火箭则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单芯级运载火箭,可有效提高我国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组网能力。与此同时,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航天商业发射场也首次启用。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专家龙乐豪介绍,未来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方向为大运载能力、快速反应、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简称“大、快、高、低”。
2025年,长征八号A将进行首飞。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7吨,700千米高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6.4吨,将在发射巨型低轨互联网卫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研制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它采用三级半构型,芯级直径5米,全长约90米,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将27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或者将70吨有效载荷送入低轨道,主要用于载人月球探测。
通过长征十号的研制,我国将攻克发动机多机并联、低频弹性控制、故障诊断及容错重构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火箭可靠性,并迈向全面智能飞行阶段,即有效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全系统的智能健康检测系统,实现火箭本体自主修复。
在长征十号基础上研制的长征十号A计划于2026年首飞。它采用两级构型,总长约67.4米(载人状态)/66.4米(载货状态),起飞重量约750吨,起飞推力约892吨,第一级回收状态下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4.2吨,可满足“梦舟”近地载人飞船等载人航天发射任务需求。
正在研制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则采用三级构型。其芯级箭体直径10米级,低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4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0吨、地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35吨,可以满足未来月球科研站、太空电站、载人登陆火星等国家重大科技活动的任务需求。
过去一年,我国多颗高水平科学卫星升空,开辟了空间观测的新天地。2024年1月,我国研制的“天关”卫星升空,开启了X射线月升空的“中法天文卫星”是迄今为止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
2025年,我国与欧洲合作的“微笑”卫星将升空。其科学目标是探测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的大尺度结构和基本模式,认知地球亚暴整体变化过程和活动周期,探索日冕物质抛射事件驱动的磁暴发生和发展。该卫星配置了4台有效载荷,能连续40多小时对地球磁鞘及极尖区进行X射线成像、对全球极光分布进行紫外极光成像,同时对太阳风和磁层中的等离子体及磁场进行实时原位探测,以揭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变化规律。
2025年还将是我国下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关键之年。2024年11月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显示,未来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上,中国将建设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代际特征的下一代北斗系统。按计划,我国将在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前后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约于2029年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根据计划,“轻舟”货运飞船将于2025年9月执行首次飞行任务。它采用一体化单舱构型,货舱空间27立方米,上行货物运力可达2吨,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它将采用多种载荷方案和智能设计,以提高航天员的货物取送效率以及货物处理的整体效率。“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则将具备突出的可重复使用能力。
我国载人登月任务的主要过程为:先用长征十号火箭发射“揽月”月面着陆器,它在环月轨道停泊等待;然后再发射“梦舟”载人飞船,与“揽月”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着陆器登月舱,着陆器与飞船分离后下降到月面,航天员开展月面活动。之后,航天员乘坐的登月舱起飞上升与“梦舟”载人飞船对接,航天员进入飞船。飞船与着陆器登月舱分离后返回地球。
2025年,我国将发射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器,用于实施近地小行星2016HO3取样返回和小行星带中的主带彗星311P环绕探测任务。它将实现近地小行星的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即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对近地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采样返回和主带彗星探测,并开展遥感探测、就位探测以及样品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多种探测活动,使我国小天体探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