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流量用得太快了
,神舟十九号在酒泉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引得国人们阵阵欢呼。但有人是否还记得,我国在酒泉发射中心内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它在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至今已经54年,却仍流浪在外太空,让人不禁疑惑它为什么没有坠毁。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发出震耳欲聋的一句话,可当时的中国,要钱没有、要人、要技术没有,更关键的是,美西方甚至苏联都在打压我国的发展。
在这种条件下,不止外国认为,连部分国人也认为中国在痴人说梦,但是,抗战胜利的我国哪次不是在绝境中拼的一线生机。
当时,人造卫星项目被列为1958年第一重要的科研任务,被命名为“581”,而钱学森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他历经5年艰难回国史,更加明白科技人才对新中国的重要性,在他的身先士卒下,不少留学的爱国志士们纷纷踏上回国之旅,为国效力。
1958年10月,卫星和火箭的设计图和模型,在中科院内秘密展出,毛主席等一批中央领导人前去参观。
仅仅是模型图,在白手起家的状态下也非常困难。据“581”项目的成员胡其正回忆:“在画卫星图案的时候,椭圆画不出来,我们三个人就用笔戳在哪,栓根绳子,总算描出一个大的椭圆。”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大家都为我国卫星建造踏出第一步而兴奋时,偏偏遇上了“五年困难时期”,将近15个省遭遇严重灾情,粮食极度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导弹和卫星的研究工作只能暂时停止,直到1965年才重启,项目名称也从原来的“581”改为了“651”,而且给出了12个字的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
终于,“东方红一号”的模样被最终定稿,是一个72面体的球形。做成这样的原因是每一面能反光后更容易贴太阳电池片小火箭流量用得太快了,且有助于贯彻与节能。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红一号”卫星还有一个“腰带”,实际上是卫星中间的精密部件。这完全超出了当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安装。
科研人员裹着大衣、带着被子,只为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监控模拟过程,同时,负责计算轨道路程的人,一天三班倒,有时候手摇计算机不够,只能上算盘。
“东方红一号”的预定工作时间是20天,虽然只是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主要作用是为之后发射的各种卫星提供经验,但只要能顺利升天,便是完成任务了。
可“东方红一号”非常“争气”地工作了28天,比原来预定的20天要更长,而今仍然在轨道上飞行。
而我国工程师们为了避免该突发状况,将“东方红一号”的轨道精准地确定在近地面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处,让其可以依靠地球引力作为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