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小火箭免流规则
作为一位没有任何海外留学背景、从国内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成就令人叹服。
1945年,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这一事件令世界震惊,也让于敏找到了为祖国献身的研究方向——量子理论。
面对日益恶化的国际局势,1955年1月,毛主席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发展原子能的问题。
翌年4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已比过去强,未来要比现在更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就会受人欺负。”
氢弹与依靠核裂变释放能量的原子弹不同,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的破坏力可达原子弹的数十倍乃至百倍。
更为严峻的是,面对当时核大国的封锁与遏制,中国在研制氢弹的道路上电信小火箭免流规则,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和资料,一切只能从无到有,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
从原子核理论研究,到氢弹原理突破,再到第二代核武器的设计与试验,于敏的人生从未停止快马加鞭的科研步伐。
科研人员对氢弹知之甚少,仅仅明白它的威力远超原子弹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却对具体原理和核心技术一无所知。
他们用近乎执拗的信念和无穷的韧劲,在四年的不懈努力中解决了大量基础课题,探索出设计氢弹的路径,编制了计算程序,建立并初步研究了关键模型,为氢弹原理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二机部党组申请,中央决定将轻核理论组调入九院理论部,整合两支从事氢弹预研的队伍,协同攻关,向氢弹的最终目标发起冲锋。
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理论部几十名科研人员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展计算物理实验。
经过百日鏖战,于敏最终从无数模型中筛选出三个可行的核材料设计方案,抽丝剥茧般厘清氢弹构型方向。
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精准,于敏亲自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寒风,半夜攀爬至102米高的铁塔顶端,逐一检查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理论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二代核武器的原理攻关与发展方向。他
他在从事第一代核武器研发的同时,规划着第二代,甚至对第三代、第四代核武器的发展方向也有独到见解。
1969年初,常年奔波于北京与大西南之间,再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体力透支,他的胃病愈发严重。
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前,他的身体已然虚弱不堪,行走困难,甚至需要用手扶着抬腿才能勉强爬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