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管家的小火箭闪退
先瞅瞅美国的度量衡,还在用英制单位呢,什么英寸、英尺、磅、英里,全是从英国那老一套传过来的。作为最早脱离英国的国家,却是最忠实的信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各国之间需要一套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在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创建了“米制”(metric system),以地球子午线的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即1米)。许多国家在19世纪末签署了《米制公约》,加入了公制体系,并成立了国际计量局,共同制定了公制的标准。美国也是签署国之一。讽不讽刺,美国作为签署国这么久都没统一。
就说换算吧,1 英里差不多得换算成 1.6 公里,1 磅也就约等于 0.454 千克,这复杂得,脑壳都大了!不管是国际贸易,还是科学研究,都因为这破换算添了一堆麻烦事儿,日常过日子也没少让人闹心。
再讲讲美国的时间,民用 12 小时制,还分啥上午(AM)、下午(PM),和好多国家用的 24 小时制一比,就显得特别扭。而且美国本土搞出四个主要时区,再加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那俩地儿的时区,一共六个时区!
虽说当地人过日子是方便了些,可跨时区沟通、协调的时候,那叫一个乱。商务会议得掰着指头算时差,航班安排一不小心就出错,真让人抓狂。
搞笑的是,军队用国际的 24 小时制,叫啥军事时间,表达和民用时间又不一样手机管家的小火箭闪退,老百姓瞅着都迷糊。
早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1790年到1808年间,曾四次向国会提出采用公制单位的计划,国会愣是没通过。他甚至向法国索要公制标准器具,但由于在运输过程中遭遇意外,计划被迫取消。就这么着,英制单位在日常生活里扎了根,真要改革,那得花老多钱,各种转换,麻烦得要死。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再次尝试推行公制转换。但由于美国经济体量庞大,更改系统的成本高昂,加之许多行业标准和习惯都是基于英制单位,使得切换至公制的困难增大。
还有速度、容量单位,美国也非得搞特殊,英里每小时(mph)算速度,加仑、盎司当容量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一比,又得费劲换算。留学生、国际旅行者到了美国,光适应这些乱七八糟的单位就得费不少劲。
咱就说,美国度量制度这乱象,真该整治整治了,别老让大伙跟着遭罪,跟上国际潮流,大家交流起来也顺畅,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