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怎么添加规则模块
当下,武汉正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一系列成绩“群星闪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武汉两年蝉联全国第五,位列全球第十三、比2021年上升12位;武汉每万家企业中高企数量达171家,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
近日,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涛,北京长城战略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公司总经理汪子元和深圳同创伟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育生一同走进华工科技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园,纵论“第一动力”,共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武汉新路径。
在访谈现场,这台表现亮眼的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核心部件已实现100%国产化,由华工科技自主研发。晶圆切割是半导体封测工艺中的关键工序,是芯片制造业的基石,其生产曾长期受制于海外厂商。
经过半年的探索和实践,今年8月,武汉印发《武汉市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
“让‘孤独的创业者’不寂寞。”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涛介绍,广泛链接创新资源,多方共解产业堵点难点,目前武汉已建成1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7家省级培育中心,以及8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一个地方的发展,资金是水,企业是鱼,深水才能有大鱼。对武汉来讲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问题,以及后续的资本市场的问题。”北京长城战略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表示,政府基金的补位十分重要,“它能让资金有一个很高的水位,让我们的企业更好地成长。”
赵荣凯的建议,在武汉已成为“实打实”的工作。今年7月,武汉市提出打造武汉产业发展基金和江城产业投资基金。力争5年内全市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并围绕基金投资全生命周期,吸引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元以上母子基金集群。
“为发挥两大基金的引导放大作用,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区、基金集团制定了武汉基金投资矩阵,聚焦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建立重点投资项目库并动态更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李世涛说。
“高风险病灶,请仔细观察!”红色方框在屏幕上不停闪烁,实时提醒风险病灶部位。在武汉楚精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楚精灵”),总经理胡珊向记者演示了“内镜精灵”的应用场景。
“内镜精灵”将胃分为26个部位,借助大数据和AI识别技术,实时提示医生进行相应检测,避免漏检,一个个病变部位被机器算法精准拍照记录。
“从创新技术到成为产品,我们一走就是6年,一年内最多经历了400多次版本迭代。这其中,应用场景是关键。”胡珊说,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和武汉各级层面支持,近年从从武汉市第一医院到第十一医院全部采购了公司产品。
作为现阶段国内唯一一家覆盖全消化道领域的企业,楚精灵已在食管、胃镜、肠镜、胆胰等八大模块设立业务板块,系列服务产品走出省域、迈向全球市场,每天都在为成千上万的病人服务。“越用越精准,越用越聪明小火箭怎么添加规则模块!”
创新场景的加速落地,离不开武汉市创新要素的精准配置。今年,武汉市经济局成立了场景开放与创新办公室,实施 “1+2+n”的工作体系,加强场景赋能,牵引创新高质量转化。
根据《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武汉将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武汉方案”,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超过400项。目前发布的首批19个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已向全市火热铺开。
“要从应急型的‘图钉型’干部,变成专业领域研究深、服务企业扎得深的‘T型’干部,全面打造一支陪伴型、陪跑型的干部队伍。”李世涛说,不仅要学在最前沿,还要在在企业最关键的时候支持企业,“通过政府的陪跑能助力武汉企业的奔跑”。
“我观察到,最近武汉科创转化的平台上,不仅大批有潜力、有市场的企业在慢慢培育成长起来,越来越多挖掘好项目的项目员也在涌现。他们为投资锚定了许多优质标的。”深圳同创伟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育生感慨。
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中国电竞行业第一股星竞威武、国产数据库第一股达梦数据……今年以来,一支支“行业第一股”在武汉绽放光辉,岚图汽车、黑芝麻智能、芯擎科技、科工火箭、爱博泰克等汉产“独角兽”,也有武汉的全程服务和耐心陪伴。
为抓紧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蓄力提升产业能级,使企业站稳脚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今年以来,武汉市经信局定期举行“处长下企业”活动,深入一线,上门送政策、解难题,零距离倾听意见建议,协调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全力支持企业做优做强。
“感谢市经信局的前期服务!我们研发端、市场端都需要再投入,目前市里和区里能否给整个行业一些深度支持!”11月的一次走访中,武汉惟景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武汉市经信局的走访干部说。
该公司凭借其独创技术——BlueTech智能滤波、自动控温和参数自校准,有效解决了在1100℃高温下精确测量锻件的挑战,实现了高温环境下的全自动化三维测量,为国内制造业提供了全新的检测方案,属国内首创。然而在进一步开拓市场上,近期遇到了一些困难。
“这些我们都已记下,近期马上安排组织厂商对接,看能否促成合作。”武汉市经信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谌斌当场回复。
今年以来,在收集企业需求、搭建产业“朋友圈”过程中,干部普遍也感受到被企业表扬的时候,不一定是做得最好的时候,企业来发脾气的时候,可能是营商环境最好的时候。
“通过‘处长下企业’、‘处长讲产业’、企业‘早餐汇’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正培养一支懂产业、懂经济、懂创新,也了解企业的经信干部队伍。”李世涛说,这些活动重点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详情,针对性加强场景应用、活跃基金支持、强化载体建设等,进而加快产业整体发展,抢抓经济发展新风口。
“我本人不止一次参加了企业‘早餐汇’,也从中获益。它能够让企业在轻松的环境里面把问题直接提出来,加强上下游,投资研发机构等的全链条深度交流,后期也建立问题的快速交流反馈渠道。”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公司总经理汪子元说。
在“听得见炮火”的一线服务,武汉创新型企业快速增长。一项项“硬”支撑、“软”实力的助力之下,新质生产力潮涌江城。
根据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15323家,是2021年的1.67倍,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全国城市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