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没在手机上安装小火箭
2005年10月12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温:3摄氏度。风速:西北风6-8米/秒。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
35年前,同一个岗位上的胡世祥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中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地球长征一号托举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腾空而起。35年后,手动点火早已发展为自动点火,胡世祥也成为了知名的“发射将军”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怎没在手机上安装小火箭。
8时59分10秒,发射塔架中部4组长臂般的黄色摆杆向一侧打开,如同母亲松开了环拥在怀中的孩子。各系统与地面的连接已经断开,58.3米的船箭组合体毫无羁绊地矗立在97米高的发射架旁。
两小时45分钟前,“神箭”和“神舟”第一次迎来了两名乘客——费俊龙和聂海胜。他们将在太空中飞行多天,并且要从返回舱到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
组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器官”在这一刻全部激活——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酒泉指控中心,分布在三大洋上的4艘“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和陆上的9个测控站,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和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同时启动。东风、银川、榆林、邯郸,在陆上各应急搜救点严阵以待……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只有靠“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才能收入眼底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第12秒,距地面211米的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拐了一个4到5度的小弯,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秒逃逸塔被抛
逃逸塔位于火箭顶部,身高8米、状如避雷针。统计表明,世界载人航天70%的事故发生在发射段,而发射段的前120秒,又是其中最危险的阶段。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20秒内火箭如果发生故障,逃逸塔能像拔萝卜一样将飞船和航天员安全带走。
助推器,是捆绑火箭的特点。20世纪初,“航天之父”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指出,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
整流罩上的32把锁同时开启,两瓣罩体落入空中,露出“襁褓”里的飞船。此时,第二级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这一刻,火箭迎来了它最后的辉煌——箭船分离。神六飞船以7.5公里/秒的速度,在我国黄海上空200公里高处进入预定轨道。杨利伟是这样形容两年前他所经历的这一刻的:“‘砰’的一声,然后陷入一片寂静。”
至此,托举着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飞过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东5个省、自治区,飞行距离2000多公里。火箭的逃逸塔、助推器、芯一级和整流罩残骸先后落在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到陕西榆林地区的4个落点,而它的芯二级则会在太空中遨游几个月后,因为太阳光的压力而坠入大气层烧毁。
583秒激情飞行,火箭在完成送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使命后,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完美谢幕。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天太空之旅。
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在距地面343公里太空中的这个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在前年的神舟五号上,杨利伟以小月饼加矿泉水度过了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没有进入轨道舱工作。这次飞行中,航天员脱下舱内压力服,换穿工作服,打开返回舱舱门,使两舱处于联通状态。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17时0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下达“打开返回舱平衡阀”的指令。此时飞船已飞行到第6圈,正位于南印度洋上空。26分钟后,飞船飞入南太平洋上空。记者通过北京指控大厅大屏幕看到,费俊龙在地面指令引导下,从座椅上起身,将头顶上方的舱门打开。
据介绍,轨道舱与返回舱之间的舱门关乎航天员的生命安全。1971年6月30日,3名前苏联航天员在返回地面时曾因舱门密封不严,全部遇难。
17时30分,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航天员聂海胜在座椅上注视并确认费俊龙的每一项操作步骤,并用手轻轻托扶着费俊龙进入轨道舱。随后,聂海胜轻松地向地面控制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变轨开始!”12日15时54分,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令传到神舟六号,飞船轨道控制发动机立即启动。
15时54分,飞船变轨工作程序启动。约64秒后,飞船又进入平稳飞行状态。记者在实时传到北京的飞船舱内画面中看到,整个过程中,两名航天员躺在座椅上,当变轨发动机启动时,两人把飞行手册抛在空中,由于飞船在加速飞行,手册向航天员身体飘来;发动机停止工作后,他们再次抛出飞行手册,手册则悬浮起来。
从昨天的穿舱画面来看,两名航天员始终心态轻松、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医生多次对其进行详细的医学询问,包括在太空的睡眠情况、进食情况、血压头向分布反应、植物神经反应等近20项内容,一切正常。
飞行过程中,两名航天员都自信地竖起大拇指,边看手册边不时交谈。费俊龙还轻松地玩手中的笔,系着绳子的笔在他面前飞来飞去。
聂海胜也把玩着数码相机,翻看之前拍下的相片。进餐的时候,一块失重的食物飘了出来,在两人间自由“飞行”。
11日晚11时,本报记者有幸乘坐基地军用专车,前往发射中心发射场区,临近午夜12点,白天里很安静的街道突然显得热闹异常。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决战在即,整个东风航天城在这个寒冷的秋夜早早地醒了。
整个营区即将进入一级戒严状态。但仍有不少官兵和家属带上板凳,穿上棉袄,抱着孩子在会通桥脚附近殷殷守候。一束束手电筒的光柱照射在胡杨树叶上。
12日3时左右,一阵淅淅沥沥的声音将人们惊动。4时许,雨水中开始混杂着片片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夜空中飘落下来。由于无法收到航天城的有关信息,人们惴惴不安地等待着。他们不时地踱着步子,时而走到窗边抬头看天,时而拨打电线时刚过,在圆梦园参加航天员出征仪式的同事打来电话交流信息。漫天的风雪中,由41岁的聂海胜和40岁的费俊龙组成的航天员组合依照计划,准备出征。5时45分,大家远远看见两名航天员乘坐”考斯特”专车开进发射场,直接向发射塔架开去。令人吃惊的是,就在”考斯特”刚到达火箭发射塔架正前方时,雨雪天气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