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电脑端怎么下载视频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获批实施,到今天已走过30年发展历程。在由中国航天发起的知乎问题“中国载人航天30年,哪些时刻让你记忆犹新”下,作为航天爱好者兼航天产业参与者,佳格天地CEO张弓博士应知乎邀请,分享了他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观察与感受。如下为回答原文。
我在国外读博士的时候有幸去梦想中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学习工作。我当时在NASA从事的是数据应用研究的工作,真的看到了通过太空技术影响生活的各种可能:比如利用卫星感知地球生物脉动,推动全球的碳循环检测,从我自身来说,和全球顶尖科学家工程师一起合作的感觉很好,但从国家层面上,NASA和中国的合作则是被禁止的,哪怕是学术领域也很困难。但俄罗斯不在封禁名录中,那时经常看到俄罗斯的伊尔76停在NASA的机场上。这让我非常费解,明明中美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上去更融洽。
在载人航天领域,从上世纪80年代乃至现在俄乌开战时期,美俄两国都有很稳定的航天合作。其实是两国各有所求,苏联在空间站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是美国所没有而且是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亟需的。简而言之,建立在强大技术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合作才是美俄太空合作的最坚实基础。而当时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刚起步,在美国人看起来乏善可陈,限制你发展直接用最简单的技术封锁方法就好了。
严谨来说我自己是航天产业中某个下游链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纯航天角度只能算是个爱好者,当然这个爱好者也当了几十年。真正让我吃惊的是这几年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勇气和决心,特别是中国航天在空间站建设方面的坚实步伐和进取心让我刮目相看,可以说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对航天事业有所认知的我能猜到到了其中过程的曲折和艰辛,让我从一个外部的航天爱好者角度讲讲我眼里的中国空间站工程。
载人空间站看起来简单,似乎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宇宙飞船,其实是对一国航天能力的全方位升级挑战—尤其是近地轨道大载荷运载能力和空间在轨系统的稳定性。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有大火箭打20吨的大东西,且这个20吨大东西可以让人搭载并长期在太空停留。
先说运载能力,很多国家在拥有弹道导弹之后,都会通过改进弹道导弹技术,从而获得卫星发射入轨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一个军民一致的发展路径。但是发射空间站要求的大推力火箭则是空间探索为主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国家对太空探索充满了兴趣才会开启这条路线,意味着这个国家将在和平利用太空的征程中奉献自己的精力并展示自己的才华。且大火箭的技能点非常困难,特别是核心的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且这一技术也很难像固体火箭技术一样有军民复合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群体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和远大目标进行大规模投资,而非出于直接获得产出的目的。
美苏自不用说,他们作为第一梯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实现了大推力火箭的稳定发射。而第二梯队呢,欧洲的阿丽亚娜五号和日本的H2分别在上世纪90年代上天,但他们一开始都经历了连续发射失败。阿丽亚娜五号 1996 年 6 月 4 日的首次测试发射却以失败告终:因为飞控软件的错误,整枚火箭在发射后 37 秒后发生爆炸;1997 年 10 月 30 日的第二次测试飞行依旧部分失败,因为主发动机过早停止工作导致最终载荷无法到达预定轨道。时隔三年后,阿丽亚娜五号在 1998 年 10 月 21 日才首次发射成功。
日本的中型H2火箭只是使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其发展路径就更为坎坷:90年代连续发射失败,最后甚至因为可靠性和成本问题改变了发射构型,上马了H2A改型才逐渐稳定,终于到了00年代开始稳定发射大推力火箭。
中国的大推力火箭长征五号到了2016年才首次发射,坦率说从首飞的角度看当时的我们甚至距离第二梯队还有20年的距离。
中国的近一二十年火箭的成功率一直很高,但在大推力火箭上则是命途多舛。长征五号2017年发射时磕磕绊绊的过程让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而那张发射时喷射着火焰的图马上成为我的电脑桌面。十多年前我电脑的桌面曾经用过阿丽亚娜五号的发射图片,这次则是印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航天。
后面的发射失败让我的心情也很沮丧,我知道其中的难度,但更怕我们错过重要的发射节点。长征五号是关系到大型探月器和火星探测器能否上天的关键,更是空间站的核心载具。火星探测器是两年才有一次机会,印度甚至阿联酋都箭在弦上,而空间站更是实验型的天宫一二号都已经上天。我作为一个看客也能感觉到这种极大的张力。
我自己一度担心为了求稳妥而放弃这条路线的可能。因为时间实在是太紧了,我们后面两三年一系列大型航天计划都系于一个没有稳定下来的火箭型号,而按照欧洲和日本的经验这个稳定过程可能长达五六年,中国人有没有这样的胆识来快速推进?
中国航天给出了一个大胆而坚定的答案,后续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B取得了连续的成功。中国航天敢在长征五号B只打过一发实验载荷的第二年,即2021年4月29日就用该型号的第二发火箭发射了天和核心舱,这其中火箭发射决策者的胆识以及其担负的责任和压力让人咋舌。
另一个难题是大型空间站的在轨稳定运行。大家可能感觉空间站不过是载人飞船的放大版本,没什么技术难度,那么我们看看美苏这个航天的第一梯队的战绩如何:
苏联的礼炮系列从一号到五号连续失败了7次:礼炮1号先是与联盟10号对接失败,后与联盟11号虽对接成功但在返回地球时全军覆没。而后礼炮计划又遭遇了多起重大事故,比如ДОС-2号、礼炮2号、宇宙557号,都因为技术故障而最终坠毁,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即使是这个系列里最成功的礼炮7号,也出现过长达数月的失联情况。
而美国基于登月计划完备系统的天空实验室(skylab)也是自1973年发射后就麻烦不断,只有效运行了几次就宣布放弃。天空实验室自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后接纳过3批航天员,每批3人,在站分别只工作了28天、59天和84天,这其中大多数时间航天员都在修理天空实验室,而不是真正的开展空间实验。这么大的一个空间站不得不在1979年7月11日进入大气层烧毁,最后化成无数碎片坠落在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和南印度洋。从发射到运行到最终的无奈坠落,整个过程充满意外和错误估算,并最终延缓了美国整个太空站计划。
而中国的空间站从实验性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开始就一路成功,甚至连计划中的天宫三号实验都取消了,直接发射了天和号核心舱开始了大型空间站的搭建。对比七八十年代礼炮系列不断落下来的记录,中国航天人的效率和速度前无古人。
而且中国的天和号应用了大量新技术,已经位于领先位置。国际空间站和天和核心舱都需要用发动机维持轨道高度,国际空间站的传统发动机,每年需消耗400公斤化学燃料;而天和核心舱使用霍尔电推发动机小火箭电脑端怎么下载视频,每年消耗的燃料只需上百公斤,仅此一点就节省很大的成本。
这让我想起来中国的两弹计划,原子弹研制速度快,而由原子弹到氢弹的速度更是世界第一。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一路向前的决心激发出来中国人的智慧与创新的闪光。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技术才能让别人与你合作,否则面对的将是技术封锁与断绝沟通。一项技术的强大的标志就是别人主动要求跟你合作,当我看到欧洲航天员来中国的航天基地训练,我看到的是自强则万强,也还有自信的开放心态。
肯尼迪在莱斯大学关于美国人为什么要登月的著名演讲很多人都听过:我们选择登月。我们选择登月……我们选择在这个十年登上月球,并完成其他的事,不是因为它们很简单,而是因为它们很困难。
同样中国的太空站不是在十年之后,也不是等待稳妥的时机,是在确定的这两三年基本组建完成,这就是中国技术进步的坚定步伐,我们不怕失败与挫折,因为面向的是星辰大海。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就像一卷宣言,传达了中国人对人类探索应负的责任,以及代表人类的先进分子对探索未知利用太空的决心。
探索未知是人类永恒的正义,发掘太空是人类共有的梦想。在这个世界发展再次扑朔迷离的时候,我们应该肩负起人类的责任。太空不是谁来垄断的,宇宙是开放给全人类的,太空探索需要有人类的诸多杰出团体来一起推动人类的进步。
我对中国的载人航天团队充满了敬意,因为他们传达了中国技术能力的勇气与决心,我也由衷的祝贺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我更有信心的是在人类利用太空的伟大征程中包括我们在内中华民族做好自己的工作,将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他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从小就爱问为什么,最喜欢的书当然是《十万个为什么》,尤其是天文那两册。那几十年我们快速扩展了对宇宙的了解,人类登月让我们有了对月球的第一手资料,美苏两国对金星和火星的探测也让那一代人都心潮澎湃,少年觉得自己可能成为前往火星移民的第一代人。航天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不再像过去千百年来那样,站在地球上拿着望远镜或其他的工具来遥远的感知太空,而是飞向并探索那些奇异的行星。这个少年的中小学时代是苏联太空站上天绕巡地球的时代,是NASA的旅行者1、2号巡游太空的时代,是哈勃空间望远镜巡视宇宙的时代,他也想去探索这无尽的深空,不过目标已经修正成在空间站中的工程师。
这个少年就是我自己,在NASA做了多年数据科学家后,抱着学以致用的想法,我回国开始从事国内航天应用的创新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用卫星拍摄的农作物生长情况来帮助大家种好地。
作为整个太空产业最终段的应用端,创业的这几年中我感觉到了祖国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我们的业务中应用中国国产卫星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某种意义上也让我们做出了国际上领先的产品—比如以中国资源卫星高分系列为分析目标,开发人工智能算法—高绘,已经把卫星对地分析服务卖到了阿联酋。我们的人工智能团队斩获ICCV2021-Urban3D挑战赛世界冠军。
中国航天这三十年是国家造梦的三十年,也是其中一个个追梦少年实现梦想的三十年。我也期待新一代看着中国宇航员在太空授课的年轻人寻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行。
佳格天地是全国率先将目标智能识别和机器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遥感影像并成功实现商业化应用落地的时空大数据企业。
目前,佳格天地所提供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已服务中国约4亿亩耕地,范围涵盖省级农业政府部门、农业金融、中大型种植企业,客户遍布国内百余个县区。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佳格天地正在助力农业大数据驱动的中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