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电脑客户端
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的大山里传出一声声有力而稚嫩的倒计时,随后,“小火箭”升空的声音回荡在空谷,火箭成功发射,普安县铅矿学校的孩子们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仰着头,眼里带着光芒。
这是今年1月5日,在普安县一座废弃的养鸡场里发生的事情,工程师曹林,和同事代立晨、火箭爱好者余畅一起,用了近两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从杭州来到普安县,带着一份“承诺”,点燃大山里的梦想。这也是曹林和伙伴们在本学期里,为孩子们上的一堂课。
去年10月,阿里巴巴驻普安的乡村振兴特派员罗盈平,来到铅矿小学走访,走访过程中,孩子们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画面引起了他的注意。罗盈平上前,问道:“你们喜欢航空吗?对航天发射有什么疑问吗?”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应,让罗盈平萌生了开一门航天课程的想法。
“我对航天航空这块知识比较欠缺,孩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我当下也解决不了,就承诺他们过一段时间后再解答。”罗盈平回忆道。一言既出,罗盈平便设法开始行动,他找来总部对航天有兴趣的技术同事,沟通商量。
于是,罗盈平找到了曹林,决定为孩子们策划一门科普兴趣课。普安铅矿小学校长黄国成说:“在双减政策下,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接触和积累更多课外的知识,这次有机会让孩子们接触到航天航空,是我们的幸运。”
这门航天课,从去年11月份开课,一共分成四节理论知识课和一节实践课。理论知识课由曹林、代立晨组成的两人小组在线上进行授课。曹林说:“因为疫情,很遗憾不能到现场,但为了给小朋友更加直观的体验,我们搭建了一个直播间,在直播间里为小朋友授课。”曹林利用休息时间,每堂课都制作了PPT,且利用绿幕,将PPT的内容投影到直播间里。说起这个,曹林很自豪:“我们的每张PPT都是会动的。”
黄国成说:“这是通识课之外,我们学校开的第一门课外科学课程。”去年才开始,铅矿小学陆续加入了一些课外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象棋、茶艺等,黄国成介绍,这些课程都是经过考量和编排才加入的,比如茶艺课程,以介绍普安红茶为主要内容,向学生们展现了当地的特色。
“开设这些特色课程,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能多了解一些普安本地的特色和文化,对家乡的东西有足够的认识。”黄国成说,为孩子们增设航天科普课程,也是如此,“既然大山里的孩子们能对宇宙、对航天有那么多的好奇和探索欲,那么我们身为师者,就应该负责培养他们的兴趣,守护他们的梦想。”
在宇宙中漫游,铅矿小学的孩子们在曹林的课堂上,看见了遥不可及的星,感受到了人类登月、征战太空的震撼,黄国成说,希望这门课能够接着开下去,“如果有资源,我们就利用资源,如果没有,我们老师就自己先学,学会了再教给孩子们。”黄国成没有缺席过一场航天直播课,画面投影出来的宇宙浩瀚,同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面孔一起,跑进了他的眼睛里。
课程即将收尾,最后一堂实践课,却让曹林犯了难。“本来最后一堂课就是一个实践课,原本是带着微型火箭的模型,让孩子们体验一下火箭升空的感觉,直到有一位小朋友提出,我们能不能造一个真的火箭。”曹林和代立晨想了想小火箭电脑客户端,决定试一试。
“我们虽然是航空爱好者,也知道这件事有多难。”思来想去,望着两百多名小朋友期待的面孔,曹林和代立晨决定试试,造一艘小“火箭”,他们找来火箭爱好者余畅,着手做了起来。可造火箭,并非易事,从策划到制作完成,他们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发动机、航电仪器、追踪、遥测模块、回收设备与装置……火箭上有的部分,小火箭上也都有。曹林介绍,这可以说是照大火箭等比缩小的,如果要说区别,那就是家用电脑和专业计算机的区别。
打造完成的火箭,长1.37米,按照设定的飞行高度,能够飞行800米。曹林说:“火箭的长度设计,也放入了我们的想法,这个正好是四、五年级小朋友的身高,能让小朋友在观看发射的时候更有仪式感,加上复杂的程序计算,最终才得出1.37米这个精确的数值。”
火箭的制作,是零碎且复杂的,比如火箭的外壳,需要3D打印,航电系统需要动手焊接,固体燃料需要自己调配,曹林、代立晨和余畅三人,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摆弄这些零部件,几乎每天都要干到凌晨。“可以说每件事情都很困难,因为做火箭这个事情,在国内只有专业的少部分人士和资深民间爱好者能去做,我们也是第一次造火箭,一个火箭制作需要涉及化学、物理学、空气动力学等等理论知识,对我们这种小小的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个月后,火箭的各个部分都制作完成了,只需要进行组装工作,就可以发射升天了。正是南方湿气重的时候,曹林的关节也因为空气湿度变得疼痛起来。“老毛病了,天气不好的时候就会这样。”曹林没有因为身体的压力停止工作,他说,这是一份礼物,不只是给孩子们的,也是送给自己的,“其实小朋友们的热爱和好奇,也感染了我去做这件困难的事情,这也是我工作之外的收获。”曹林说。
1月份,到了约定的日子,曹林、代立晨和余畅三人分别前往普安,他们带着一百多个零部件,一共装了十一个大箱子,准备到铅矿小学一旁的废弃养鸡场里,完成火箭发射工作。这个养鸡场,是黄国成选的,他说:“这里很久没有使用过了,场地宽阔,距离学校也不远,能够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很快,曹林、代立晨和余畅就到普安了,孩子们用热情把他们团团围住。“虽然我们在线上都见过面,但是面对面还是头一回,小朋友们特别热情,在学校门口迎接我们,还能够叫出我们的名字,一点都不陌生。”曹林说。
运来火箭,曹林决定让孩子们参与组装的过程。“哪怕是拧螺丝,虽然他们拧不紧,我们后续还可以再加工。”曹林说,要让小朋友们更有参与感,这次的火箭发射才有意义。火箭的设计,还有一个特别之处——箭筒的材料是透明可视的。
“因为这是一个教学火箭,我们就将它做成了透明的箭体,整个火箭的结构,小朋友是看得见的。”曹林还让参与的孩子们,用彩色的笔在火箭体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愿望,像是完成一场虔诚的仪式。载着孩子们愿望的火箭,升空了,最高速度达到了七百多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相当于现代喷气式客机的速度。
“这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份最好的虎年礼物。”黄国成表示,在火箭升空的瞬间,他也被感动了,几个月前,他还在发愁如何回答孩子们“什么是黑洞”的问题,现在,载着航天梦想的小火箭替他做了最好的回应。他说:“我希望孩子们可以接触到这些看似很遥远的知识,希望他们有更广阔的眼界,能够更加自由地去追求梦想。”
就在刚过去不久的春节,黄国成代替四个孩子,将几封手写信送到了火箭研究院的研究员手中,信的内容不长,包括了对研究员的新年问候和孩子们好奇的问题。
李坚华,是铅矿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曹林的课上,总是最活跃的一个。“除了太阳系的星球外,还有其他星球吗?在其他星球上有可以利用的物质吗?”在送到研究院的手写信中,李坚华就用了一半的篇幅,提了三个问题,在最后还不忘补上一句“我的问题还有很多,有机会再问”。曹林说:“有时候我们都想不到他怎么会问出那样的问题,很天马行空,是需要专业知识甚至今后的科学进步才能回答的问题。”
关于研究员是否能看到孩子们的信,这是后话。对于这次奇幻的天空课程是否只是昙花一现的问题,曹林是这么回答的,他说:“这是一门课程,我不指望这门课程就让小朋友们能够对航天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门课更像是一颗种子,在小朋友的心中种下名为航天的梦想。”
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就可以选专业了,曹林想,如果这些孩子们中,有人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大山,完全有可能学习一门航天航空相关的课程,最后成为一名相关的从业者,“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在他们之中出现一两个,那我便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这是最让我感到幸福的事情了。”
曹林一行人的航天课之旅并未结束,他们说,要将这门课变成一门专业的课程,要走进乡村小学,让追逐天空的梦想在无数孩子心里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