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小火箭id购买
在国内,提到播客平台,比较容易想到是以喜马拉雅,荔枝为主的内容聚合型平台,这些平台的内容包含了音乐、有声书、相声等等,播客只是平台的内容之一。
小宇宙的定位专注于播客本身,以社交为纽带,意在帮助用户发现优质播客,解决用户找不到、去哪找的问题,降低用户的收听门槛。
小宇宙在解决“找播客”的问题上,首先采用的是“播客找人”的模式,小宇宙的发现页会使用一整屏进行优质内容的推荐,通过“编辑推荐”的方式筛选出优质的单集播客,并且在每条播客的下方会提前透出精彩评论(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播客下方的听众头像会根据收听时间远近排序)
榜单的作用有很多,小宇宙的榜单功能主要体现在“降低用户选择成本”和“孵化新星播客”两方面,宇宙最热榜以全平台单集播客的数据情况进行排序,新星榜的播客则是一些数据表现较好的新播客。
首次登录小宇宙的时候,每个模块的内容全部由平台筛选推荐:今日推荐苹果小火箭id购买、排行榜、大家都爱听、大家都在订阅等等,目的是为了让用户快速了解能在小宇宙上获取了哪些内容。
随后当用户在小宇宙积累一定的订阅、播放行为数据后,首页内容会根据用户的收听和订阅习惯推送相应的内容,除了固定模块以外,可能今天是“根据最近听过推荐”,明天就会换成“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单集”,给用户一种“更懂你”的体验。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加入了“TA喜欢”的功能,用户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单集进行评论,评论内容会以高曝光的位置展示在个人页的上方。
这个功能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发现有相同品味的听友,也很好的利用了头部主播的“带货能力”,通过查看其他用户喜欢的单集,发现更多优质播客内容。
同时这个功能也出现在了发现页上,用来展示用户的精品评价(偶尔会出现自己关注的主播喜欢的内容)。通过该模块的纽带作用,不仅进行了平台内部的口碑裂变,也拓宽了用户之间的关系链,打造社区的归属感。
注:一个有趣的点,在后续的更新后,用户在标记喜欢的单集的时候,平台会从喜欢理由中提取关键字,代替喜欢的icon展示出来,更加具有个性化。
播客的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怎么快速找到优质的播客,另一方面在于怎么听播客的效率。音频和视频相比,缺少了“画面感”,用户在收听时只能靠听觉识别当前的内容,并且用手指在进度条上滑动的这个交互,不够精准精准。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PC播放视频的时,经常通过拖拽进度条的方式,调整视频的播放进度。但是,这个交互被移植到播客时,就显得不是那么友好,播客和视频相比,少了画面感,用户只能通过声音辨别当前内容,信息源比较少,所以在拖拽的过程中对内容的定位缺少多维度的判断。
所以在这个问上题,很多音频产品在进行移动端的设计的时候,添加了快进和后退的功能,小宇宙也不例外,提供了快进和后退的快捷操作,不一样的是在时间跨度上做了区分,快进时长为30s,后退时长则减少到了15s。不难发现,使用不同的时间跨度,是因为在使用快进和后退时,两者的需求场景是有明显差异的。
一般用户在快进操作时,是因为当前的内容不符合心理预期,无效信息过多,想要快速跳过这段内容,直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多时间跨度要求偏长。
而后退的高频场景一般发生在“回顾或错过刚刚的精彩内容”,用户想要通过后退的操作重新观看内容细节,越长的后退时间意味着越长的等待时间,采用较小的后退区间,有利于用户更精准的定位到目标内容。
点赞,可以说是互联网内容社交最效率的交互方式。点赞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成本对内容进行评价,促进平台用户互动和留存。
小宇宙巧妙的将点赞的社交属性和播客的内容质量联系在一起,小宇宙的点赞功能是对单集播客中具体内容的喜欢或赞同,用户在收听播客的过程中,觉得某一个时刻主播的内容十分有趣,可以通过点赞,给当前时间打上点赞标记,点赞用户数越多,该时间点的柱状图越高。这种赞数决定高度的表现形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视频进度条上的热度图,峰值越高,说明点击观看的人数越多。
不仅保留了点赞的效率,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时间段的内容质量,帮助用户快速筛时间段,避免用户被动收听不感兴趣的内容。
播客的一大特点是“可选择的新型广播”,听众不必再像从前一样被动接收音频的全部内容,完全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和时间收听想要的内容。
但是,由于播客的录制形式,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方面讨论,然后以段落的形式输出,最终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但是进度条承载信息有限,并不能明显的告知用户每个时间点是什么内容。
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小宇宙在“用户评论”和“show notes(主播上传播客时的简介)”加入了时间戳的功能。
用户点击评论时,可以添加时间戳标记,用户发表评论后,时间戳会伴随用户评论一起出现在评论区。当其他用户对该评论感兴趣时,可以通过点击时间戳定位到评论标记的时间点。这种类似笔记的评论方式,不仅提高了主播和用户之间的互动率,也促进了评论区用户之前的活跃氛围,提高用户收听效率。
评论除了可以添加时间戳以外,还可以粘贴播客链接,会直接生成播客名,点击后直接跳转播客,虽然这个功能提高了用户的效率,但是个人认为对播客的完播率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播客生产侧,主播在上传播客的时候可以在show notes中对播客进行时间戳的标注,以目录的形式告诉用户每个时间点的具体内容,帮助用户快速定位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仅方便了用户,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主播剪辑成本。
播客的两个高频使用场景:出行(隔空播放)和睡眠,基于这两个场景,针对性的提供了跳过空白(音频的空白处理)和人声加强(录制时的环境音)功能。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宇宙的“睡眠定时”功能,睡眠时长不超过60分钟,这是因为使用小宇宙提供的录制功能,只支持60分钟的录制。
60分钟的时长限制,个人认为是平台对播客创造者和收听者的一种供需平衡,过长的播客一方面会给收听者带来负担,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录制播客的成本(录制播客对周围声音环境等因素有一定的要求),间接提高新人录制播客的门槛。
但是因为小宇宙是支持RSS的泛用性播客平台,导致很多从外部导入的播客时长不可控,所以针对超过60分钟的播客,提供了“定时到本集结束”的功能。当然,你也可以在播客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选中该功能,他会自动识别播客还剩下多长时间,然后进行睡眠定时。
小宇宙的设计团队在产品设计上也进行了很多品牌的巧思,以“宇宙”这个抽象概念为基础,进行了很多延展性的设计思路。
当你在浏览播客的时候,偶尔会看到一些播客logo后会有个类似“*”的星星标志,这个标识代表该播客处于“试播”状态,会收录在首页一个叫“第0期广场”的模块,该模块的二级页面拜托常规的列表样式,采用全屏滑动设计,颇有一种宇宙中找到你的感觉。
比如,小宇宙上的每个播客,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色,主题色会根据播客创作者上传的logo进行变化,颜色覆盖了设置、详情页、分享等页面,仿佛每个播客都是小宇宙中的一个小世界,这些丰富且个性的小世界最终组成了小宇宙。
这个颜色变化的特点,也应用在了收听时长页面的小火箭颜色上,会随着七天收听时长最多的播客logo颜色变化,且背景纹理的行星环是循环转动的。
还有一个觉得有意思的设计是在个人页中,关注、粉丝、订阅都是可以点击跳转的,因为收听时长和它们是并列关系,所以很容易给用户造成收听时长也是可以点击的心理预期,但是实际上并不支持跳转,所以在点击时,会反馈给用户一个😏表情,有点人文关怀的味道了。
编辑精选虽然保证了质量,但是随着播客的受众越来越广,优质播客内容越来越多,用户对播客种类的需求肯定会呈上升趋势,编辑人员必然不能对所有领域的播客质量判断,往往会以热门或收听量被推荐。
同时首屏仅三条单集播客的露出,也限制了更多优质播客的展示。这就引出了小宇宙的另一个问题:用户主动获取更多内容的难度比较大,目前用户主动获取内容的入口只有搜索功能。
由于播客大多是以“单元剧”的形式录制,单集播客的合集组成了一个播客节目,所以小宇宙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会进行不同的权重配比,对内容进行分层。
但是这样的搜索力度,只能适应搜索结果较少的时候,当出现搜索结果信息量过多的情况,会对用户寻找目标造成困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小宇宙发现页,任意点击一个播客名称进入该播客详情的二级页面,在详情页找到一个可以点击的地方,进入三级页面,继续点击,进入四级页面......循环多次之后,当你想要返回发现页时,需要一级一级页面的返回,极大增加用户返回成本。
其实在国内,专注播客的平台除了即刻团队做的“小宇宙”,还有快手的“皮艇”,荔枝的独立播客平台“荔枝播客”,就连网易云音乐也把之前的电台改版成了播客板块。
播客的发展,受互联网传播方式影响很大,随着自媒体热度的持续爆发,表达观点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表达欲望越来越强,很多优秀的内容被创造者以播客的形式上传到网络,被一批有需求的用户发现并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播客的内容深度,打破了“播客就是聊天”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