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脑的小火箭
近日,波士顿动力,这家受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资助的创新企业用一款能够进行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再次把机器人这个话题引到了我们面前。
1818年,玛丽·雪莱完成了她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这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而创作的幻想小说,因此玛丽·雪莱也就有了科幻小说之母的美誉。
这套盔甲看似寻常,而实际上却能够借助盔甲内暗藏的机械装置实现坐下站起、举起手臂、打开头盔和活动下巴等动作。
从1770年首次展览到1854年毁于大火的84年间,土耳其下棋木偶被带到欧洲和美洲各地展览,着实击败了不少挑战者,其中甚至包括拿破仑和富兰克林本人。
但是,土耳其下棋木偶的机械系统设计得的确非常巧妙。实际上,这个木偶完成了人形机器人的机械系统的大量设计和实践。
在神奇的18世纪,除了土耳其下棋木偶之外,小火箭觉得还有一组木偶值得一提。它们就是凯亚·德罗研制的木偶三人组。
因此,罗素姆的Robots更多的是引发了人类的思考,并留下了机器人这个单词,而没有真的让人类迎来灭顶之灾。
1897年,41岁的尼古拉·特斯拉意识到,他一直以来都在追寻的无线传输技术,不仅仅能够隔空传输电能,通过调制和编码,还能够把信息加载于电力上面向远方进行传递。
具体内容,可以详见特斯拉当年的专利,本文小火箭不再详述。这些技术,被特斯拉总结后,一并称为:遥控的艺术。
1927年,与特斯拉交情颇深的西屋电气公司的工程师温斯利制造出了一台机器人。(小火箭在这里用一台这个量词是因为这台机器人不能走动。)
这台机器人能够实在自主接听电线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西村真琴博士打造了亚洲第一款机器人:学天则。
学天则的诞生,标志着亚洲人开始进军机器人领域。西村真琴博士的专业是生物学,因此,他研制起人形机器人,自然有他自己的理念。
他热衷于对人脸的塑造,而据当年他本人的解释,学天则之所以长成这样,是因为他试着融合世界各族人民的脸部特征。
可惜的是,学天则的实物在上世纪30年代进行全世界巡展的时候,在德国给弄丢了,或者是自己给跑掉了,总之至今下落不明。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学天则的现代复制品。
从上世纪4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的这40年的时间里,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人们的想象对象。人类赋予了人形机器人越来越高的期望,而机器人的发展也开始出现分支:
其中一派坚持发展长相或者结构类似人类的人形机器人,另外一派则彻底放弃了对拟人的追求,转而从功能实现的角度去研究了。
小火箭觉得挺难的。很多人,在这个年代依然有浓郁的种族和国籍的分别心,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名字甚至都有可能在心中掀起波澜,那就更何况是对与人类根本就属于不同物种的机器人了。
上世纪40年代,艾萨克·阿西莫夫博士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他后来又补上了第零原则),为这个伦理问题给出了一定程度地解答。
它们分别在NASA总部、麻省理工学院、美国东北大学和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进行深度开发,以便增强人形机器人的自主性和应对高强度太空任务的能力。
当然,非人形的机器人也同样在NASA的研发计划中。上图为将要用在地外星球的探索活动中的多足机器人。
一直以来苹果电脑的小火箭,人类看着机器的发展而暗自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偶尔为了那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惊喜而欢呼几声。
但是,阿尔法狗的出现开始让更多人开始反思人类在智力方面的优势还能存在多久,有哪些领域又即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攻克。
在对人工智能的探讨甚嚣尘上的时候,看似笨拙的机器人以一个后空翻从身体的角度再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面对技术的发展开始让人类引以为傲的各种特质都不再独一无二时,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的种种变革呢?
莱蒙托夫有首诗这样写: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小火箭觉得,技术就是这样的一艘航船,在持续而又坚实地发展过程中,技术会从为提高人类福祉的辅助地位开始逐渐寻求到一条不依赖于人类存在的道路。技术也终究会找寻到属于它自己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文是邢强博士原创文章,属小火箭悦读系列。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欢迎朋友圈转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