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服务器节点
“红色小火箭”可将急诊检验标本“秒送达”、倒挂“小车厢”可全院运送物品、最新达芬奇机器人方便“师带徒”……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辉,通讯员彭福祥、潘曼琪、郑亦楠、章智琦报道:“红色小火箭”可将急诊检验标本“秒送达”、倒挂“小车厢”可全院运送物品、最新达芬奇机器人方便“师带徒”、小动物深层次光学成像仪可将肿瘤诊断提前到“细胞”阶段……3月29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以下简称“南沙院区”)正式启用,该院在临床小火箭服务器节点、教学、研究领域的多个高科技“神器”集中亮相。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表示,南沙院区对标国际顶尖医学中心,瞄准世界医学科技前沿,用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把中山一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家医学中心,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
据了解,南沙院区一期占地面积约233亩,建筑面积50.6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500张,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功能于一体。
目前,南沙院区已经建立可为大湾区提供服务的消毒供应中心、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放疗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等六大中心。院区还设置了精准医学中心、肿瘤防治中心、转化医学平台,以及能提供海陆空全面救治的疑难重症诊治和灾难医学中心,同时部署约3.3万平方米的国际医疗中心,可承接国际人士的医疗保健服务。
南沙院区还积极参与各项质量认证,推进大湾区医疗质量的提升及其与跨境医疗服务规则的衔接,便利与境外医院开展业务交流、接受国际商业保险支付等,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
据了解,2022年6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出炉后,广州和香港医疗融合步伐逐渐加快,为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养老,南沙区政府正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未来南沙院区有望成为港澳地区居民就医的试点医疗机构。
自动打印标签,标签自动粘贴在采血管上,护士完成采血后,采血管会被自动分拣。急诊患者的标本会被放入像“红色小火箭”一样的装置,“砰”的一声响后,采血管通过智能气动物流系统被送达医学检验科,送达过程仅需几十秒。过去,采血管等检验标本由人工分批从采血中心送往医学检验科,这个过程可能会花费几十分钟,但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缩短至几十秒后,可为脑卒中等患者的救治抢占先机。
南沙院区各个楼层的屋顶上铺设有轨道,轨道上一辆辆倒挂的“小车厢”奔波往返,这是该院区的智能轨道物流系统。该系统覆盖全院90余个医技科室、护理单元、门急诊等科室,你能想到的东西它都可以运输,包括输液、临床标本(检验,病理)、药品、医用耗材、临床用血、器械包、治疗包、病历档案、办公用品等。在这里不再需要用人力送物品,可有效缓解医院日常运营中人流与物流交织通行存在的拥堵难题并规避感控风险,同时让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在南沙院区已完成建设,面积约1000平方米,已配置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两台,腔镜培训系统十套,可承接机器人和腔镜手术人才的培训任务。手术机器人的“大脑”——操作台共有两个,分为一主一副。主刀医生在主操作台操作时,接受培训的医生可以在副操作台实时观摩,并且可以同步操作。如果接受培训的医生操作有失误,主刀医生可以在主操作台加以制止、纠正。
南沙院区承载着国家医学中心研发攻关、成果转化等功能。在精准医学与成果转化中心有一台小动物深层次光学成像仪,这台并不起眼的设备是该领域研究的“顶配”,可以用于小动物体内疾病的诊断。它可以在10厘米左右的深度、在“单细胞”这个精度上进行检测,这意味着如果进行肿瘤的诊断,它可以将早期诊断的时间提前到刚出现肿瘤细胞时就能发现。如果通过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