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用更新吗安卓
还记得吗?在去年的国庆档电影《志愿军1:雄兵出击》中,我军突然在两水洞地区遭遇敌人战车突袭。通信排小战士因为不会打开巴祖卡,导致排长壮烈牺牲。
在今年国庆节上映的《志愿军2:生死之战》中,这位小战士已经在战火中成长起来,已经可以用巴祖卡消灭敌军坦克。
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国仿造的第一代90火箭筒正是以美国的M20为蓝本,也被称之为“超级巴祖卡”。
朱亚文饰演的武器专家吴本正,来到战场前线,采访前线战士使用武器装备的情况,呈现的正是我国兵器工业,第一代武器专家支援志愿军作战的影像。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军反坦克能力非常弱。从运输大队蒋校长手中缴获的,57毫米、75毫米的无坐力炮,以及少量的60毫米火箭筒。
蒋校长属于典型的“买办主义”,从美国买到火箭筒之后就没有组织过仿造和生产,我军接手的兵工厂自然也没有生产能力。
我军刚入朝之际,武器装备差距极其悬殊。首批入朝部队一共6个军,每个军的火炮数量,仅相当于美军一个师的一半。
反观“联合国军”,除了美国坦克,还有英国、加拿大、韩国的坦克部队。主要型号有M24”霞飞“式轻型坦克、M26“潘兴”式中型坦克、M46型“巴顿”式中型坦克、M4A3E8“谢尔曼”式中型坦克、“克伦威尔”中型坦克,“逊丘伦”重型坦克等。
我军当时只能算是轻步兵,主要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无非是反坦克手榴弹、炸药包、爆破筒之类的。确实像电影中小战士说的那样,主要依靠志愿军战士采用惨烈的“抵近投弹”的方式。
联合国军坦克部队欺负我军缺少反坦克武器,极为猖狂,实行所谓的“刺猬战术”。即以坦克营、连为单位分散配备步兵作战。
《志愿军1》中出现的龙源里、下碣里战斗。在真实的历史上,我军已经把美军包了饺子,却被美军以坦克集群的方式,引导一批步兵逃走。
朱亚文饰演的武器专家,原型就是我国著名运载火箭专家谢光选。随着志愿军赴朝作战,前线迫切需要克敌制胜的反坦克武器,我国武器专家也紧急行动起来。
有意思的是:1950年10月底,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在坪洞战斗中,率先缴获了一具美军装备的M20式“超级巴祖卡”和一发火箭弹。根据作战需要,它们随即被送回国内进行研究和仿制。
1951年5月24日,也就是电影中“铁原阻击战”打响的前一周,代总参谋聂帅专门听取了关于前线武器装备的问题的汇报。
根据前线部队和武器专家的意见,兵工企业立刻组织研发力量,重点展开反坦克器物研制工作。在物质技术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动员大量的熟练老工人,我军还抽调了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加强一线生产。
为了延长工作时间,大家实行11小时“战时生产制度”。24小时,分为两班轮换,歇人不歇工。在这样的高强度劳动下,超额完成150%的生产计划,产品合格率达到惊人的100%。
经过9个月的艰苦研发,我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研制成功。相比美国版“超级巴祖卡”上,我们在火箭弹上增加了涡轮式火箭发动机,成了国产的90火箭筒。
在电影第一部中出现的38军(万岁军),338团同样缴获了一批美式90火箭筒。团政委刑泽就想让美国俘虏们当教练,学子火箭筒的射击方法。
很多同志觉得,让俘虏当教练太没面子,坚决不学。刑政委风趣的说:“老虎的本领都是猫教会的,咱们向敌人学习,不还是为了消灭敌人吗?”
到了1951年,《志愿军2》铁原阻击战之后的两个月。我国改进的90火箭筒开始大量投入战场,直接装备到了步兵连队。截止到年底,51式火箭筒生产了4832具,两万发火箭弹成批送往前线。
国产进阶版本的135式,以及241式火箭破甲弹在1952年相继研制成功,并大量投入生产。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功最多,并且一直使用到最后的,是51式的升级版,90式火箭筒。
1951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了秋季攻势。10月8日,美军第2师,坦克72营,以及法国、韩国,动用100辆坦克,30多架飞机采取“坦克劈入”战术,向文登里地区发起攻击。
文登里地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两侧多是高山峻岭,最宽处达600多米,最窄处不过几十米。敌军选择攻击此处,打算趁着我军接防的空隙,展开攻击。
敌军显然没有料到,我军居然可以做到边接防、边作战。更牛叉的是,我军已经将无坐力炮和火箭筒进行混编。
当敌军完全进入我反坦克阵地后,204师首长一声令下,加农炮、战防炮立刻开始轰鸣。隐蔽在公路两侧山脚、沟渠、战壕、掩体中战士们在距离敌军坦克100米的距离上突然开火,三辆敌军坦克当场报销。
与此同时,反坦克歼击组以部分火力将敌步兵分割,部分兵力借助水沟、草丛、弹坑等有利地形,迅速从翼侧接近敌人,以手榴弹和炸药包炸其坦克,毁、伤敌坦克2辆。
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部队打坦克的信心。通过总结,大家认识到远近结合,甚至开发出多种武器交叉火力,多样灵活机动作战的打坦克战斗方式。
敌军虽然吃了小亏,却没有长出智慧。随后,敌军依仗以重型坦克为先锋,发起集群冲锋,继续向我军防御阵地发起攻击。
我军当然不介意扩大战果,针对敌军的弱点发起猛攻。特别是之前被敌军坦克压着打的战士,在熟练掌握火箭筒之后,如同拿到新玩具般,个个表现地极为活跃。
他们每两人为一组,主射手背火箭筒,副射手背火箭弹。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显得极为灵活。通常是提前算好提前量,迅速接近敌军坦克后,卧倒、装弹、瞄准小火箭用更新吗安卓,射击,一套战术动作干净利索。
经过4天的战斗,敌军坦克已经无力组织进攻,只能释放烟雾弹撤退。我军趁机痛打落水狗,再次击毁多辆坦克。
据当时的《东北日报》报道: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90火箭筒,一个月就击毁美军坦克282辆。
这是不止是一个传奇,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摸索出了多种打、炸敌坦克的战法在后来的反坦克战斗中,对消灭“联合国军”装甲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军反坦克战术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统计,在抗美援朝2年零9个月的作战中,共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坦克2251辆,
后来,有军事家评论,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战胜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并赢得胜算不大的朝鲜战争原因只有一点:志愿军气多钢少,美军钢多气少。
反坦克作战绝对是火与钢的较量,但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奇迹地把它改写成了气与钢的对抗,而且勇气最终战胜了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