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免流android版
在肉牛育种上,山东做出了努力,但短板也不容小视。多名专家、育种企业表示,保种支持力度不够、牛源匮乏、地方认识不足、市场混乱是目前肉牛育种被“卡脖子”,以至于出现“良种化”变为“洋种化”的重要原因。
山东科龙畜牧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青云调查发现,20年前,山东的鲁西黄牛多达100万头;而现在,全省上下不足2000头。这意味着鲁西黄牛种质资源面临极度匮乏的境地。“鲁西黄牛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这么好的遗传资源,这么好的基因却断崖式锐减,太可惜了!”对此,张青云非常无奈。
“现在,牛非常少,几乎形不成种群了。”对此,青岛农业大学教授董雅娟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她坦言,中国目前就是,“市场好了,牛却没了,这是万万不行的。牛杀没了之后,育就跟不上了,那就只能依赖进口了。”这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而有些其他国家就做得比较好,比如日本,他们的育种过程是这样的:做小牛的,整个企业就只育小牛,小牛满10个月以后,就卖给专门搞育肥的企业。育种、育肥、市场化这些过程是完全分开的。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牛种不稳定,就形不成产业。董雅娟说,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闭锁循环,那是不行的。光靠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都不行,从事肉牛产业的人,全都发动起来才行。“我们国家的肉牛育种还没有形成产业,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系统。这是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我们的牛种不稳定,牛肉品质参差不齐,市场不认可,也就形不成产业化。”
谈起卡脖子问题,山东省农科院肉牛专家、研究员宋恩亮坦言,目前,产能的缺口越来越凸显,牛源匮乏。省内牛肉加工屠宰企业呈现“吃不饱”状态,生产加工只能满足30%。
山东的鲁西黄牛、渤海黑牛、蒙山牛是我省三大优势品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种质资源。然而,伴随着役用功能的消失,各种品种的存栏量持续下降,地方保种难度越来越大,其中蒙山牛已经形不成群体了,保种场已经濒危。这些牛的改良也不及时,因此不太适合商业化经济时代对肉牛产业的需求。
花纹牛肉主要通过日本黑毛和牛与本地黄牛杂交而来,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作为肉牛产业长链生产,主要是缺少牛源。肉牛繁殖低、周期长,加工企业普通产能过剩,即“吃不饱”,是目前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之一。
“重引进、轻培育导致‘引种—退化—再引种’局面。”宋恩亮说。他解释说,我们从上世纪八十年末期开始引进国外优良肉牛进行杂交改良本地牛,充分挖掘杂交优势,大幅提升了改良牛的产肉率,但受养殖模式和方式的影响,一直没有开展系统化的肉用新品种培育和选育,导致引进优良品种生产性能退化,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企业不得不再引进其他优良肉牛品种。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肉牛品种,并不是国外的顶级种牛,外国企业也不会把最好的牛种给到我们。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企业只强调引进,而忽视选育,这就导致我国不断地从国外引进种牛,而没有自己的制种、供种体系。个别企业有选育之心,但因引进种群过小而选育不出优秀种牛。中国的肉牛育种一直没走出“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怪圈。
对此,张青云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重复引种还存在一个风险,那就是会把各种动物疾病带回中国,而无序杂交,也会导致“杂交污染”。
从事肉牛育种21年的张青云表示,地方政府还是对地方肉牛品种认识不足。有些地方品种品质优良,堪称“国宝”,对我们民族意义重大。肉牛育种的技术、人才都不卡脖子,而地方政府的认识不足反倒成了卡脖子问题。
在张青云看来,优质不优价是“卡脖子”的又一问题。“有的不法企业,不管是什么品种,牛肉外包装上都会印上鲁西黄牛,以此谋取暴利。这种市场乱象,让我们这些真正保种的人很寒心,没有获得感。希望省级层面能尽快出台鲁西黄牛认定标准。”
从事肉牛育种30余年来,董雅娟深有感触地说,肉牛新品系培育周期长,投资大,只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肉牛育种保种企业的效益,对肉牛育种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做一个肉牛品种太难了,只有热爱肉牛产业、有担当、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才能担此重任。”
“做肉牛育种的人没有获得感”,这是张青云这些年来最真实的感受。花了太多的钱跟精力在这上面,到头来却被市场乱象钻了空子。
我国的肉牛产业经历了从役用到肉用,再到商用的发展过程。“真到商用的时候,我们的品种改良没有跟上。一个品种的提升,需要几辈子的人去做。育出一个优秀牛种,至少需要20到30年。但是,我们断档了。”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振刚说。
谈起肉牛育种,宋恩亮坦言,随着肉牛杂交改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大中型利木赞、西门塔尔、夏洛莱、皮埃凯特等中大型国外优良品种,与我国肉牛杂交改良,促进肉牛生产。山东作为国内最早的肉牛产业发端地之一,一直以来,省科技厅、畜牧局、发改委给予大力支持,但肉牛育种与产业发展要求还有距离。
“这就需要我们围绕肉牛产业发展特点,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科研支撑、技术推广部门协调的肉牛育种体系。”宋恩亮说。
多名保种企业表示,上级政府对肉牛保种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10万、20万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对此,“牛妈妈”董雅娟教授表示,希望国家在肉牛育种上给予大力资金支持。
为了育出好的肉牛品种,杨振刚已经投入了上千万元,前半辈子赚的钱几乎都投上了,但仍旧感觉远远不够。与生猪不同,肉牛10个月才能生一头小牛,而且单胎。这就意味着,肉牛育种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长周期,就意味着巨大的投入。而育肥一头牛需要近3万元,育种企业资本的压力很大,这方面需要金融方面给予支持。
“种质资源问题是我们肉牛产业卡脖子问题。而资金问题又是肉牛育种的卡脖子问题。我们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一个种质的提升。”杨振刚说。
有专家还指出,肉牛产业链条各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上游环节利润低,也就是说,前端育种环节赚钱太少,而后端卖牛肉反倒很赚钱。对此,董雅娟教授说:“培育一个新的肉牛品种,需要长期的投入,永远是烧钱的,而我们国家有这个资源,但鲜有人去管。为啥?不挣钱啊!不挣钱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小火箭免流android版。没有最前沿的育种,终端怎么能挣钱?”
讲起育种故事,这位老教授难掩内心的激动。董雅娟坦言,早期纯粹是靠奉献来育种,几乎倾家荡产。为了培育出优秀的山东黑牛品种,她把工资钱、家人的钱都投在里面。
“当你还没培育成新品系的时候,只能持久地持续多方面筹集资金投入。希望这些专注肉牛育种人的努力与贡献能够得到认可与支持,让他们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董雅娟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