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美国id下载
2018年12月5日—6日,第六届航天国际化发展论坛上,欧洲咨询公司总裁帕科姆·雷维(Pacome Revillon)作题为《国际商业航天发展趋势与市场分析》的报告,指出全球商业航天营业额2740亿美元,通信、导航、对地观测的占比为54%、44%和2%,2011—201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2012—2017年为8%。报告预测卫星服务业未来走势呈现四大特征:一是航天技术与服务创新持续加速;二是机载宽带接入、自动驾驶、万物互联、万户融通等新业务模式层出不穷;三是新增私人与政府投资主体不断涌现;四是行业生态系统转型牵引未来发展。
欧洲咨询公司成立于1983年,多年来一直为市场调查提供参考、为航天业和卫星应用提供咨询服务,在全球享有盛誉。
他表示:总体来讲,在航天领域,政府是主要力量。欧美市场的航天政府机构正在把具体项目合同授予私营航天部门,这是政府与私营的合作模式。对于私营企业来说,专注于国内市场是很好的开始,比如中国有强大的内需,在中国航天发展上,我们认为中国内部市场就是很好的开始。尤其是私营部门刚开始如果能在国内市场找到1~2个大客户,这将非常有利于开发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情况,据我了解刚刚起步,有很好的前景。为了加速中国私营航天企业增长,可以积极寻求国际伙伴,开拓国际市场。对于商业航天来说,一个主要优势是比传统的政府模式发展更快,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比如一些小卫星项目、灵敏软件定位系统,这对于私营部门来说都是重要的机会。
他指出,机载互联方面,中国的一些航空公司走在世界前列,非常活跃。不远的将来,航空公司想要从机载互联的消费终端服务中收费,必须保证高速互联才能实现。为了把终端用户的使用成本降低,现在有一些新的技术,如高通量、超高通量卫星技术,可以把卫星提供的网络成本降低,更好地服务海事通信如船舶互联或者飞机上的机载互联服务。
他说,中国航天产业发展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第一点是快,无论是科技创新、发射卫星数量以及整个卫星行业生态系统发展都非常迅猛,中国正成为全球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二点,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与很多国家的宇航局都有很多合作,国际化合作越来越多;第三点主要印象是中国青少年、年轻一代对航空航天产业的关注和所散发出来的能量令人印象深刻,这与欧美不同,在美国和欧洲,航天是小众的事情,而在中国,航天是主流;第四点,在中国,还有一些新的风投加入进来,航天产业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收周期长,这些风投敢于承担风险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现在总的来说,需求是跟不上供给的,小火箭的发射商很多,大市场方向上很有希望,中国现在有10~20个小卫星项目,融资数额没有民营火箭大,小卫星商业运营模式还不太确定,不过中国航天产业价值链完整,可以制造也可以发射,有利于降低成本,这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中国的优势。
虽然国内需求没有跟上发射供给,但国际市场上还有很多卫星星座发射的需求,可选择的火箭有限,印度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中国的长征2号,这些是发射小卫星的可选择的火箭。对卫星星座来说,寿命短,科技更新周期较大,这不同于传统的高轨位静止卫星,这些卫星大概每15年更新一次,但小卫星生产成本下降,使用寿命比高轨位卫星短很多,这就是需求来源。为应对这些卫星星座的发射需求,现在涌现出很多火箭中介商。现在中国有很多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发射需求,看火箭发射中介商是否能够整合这些卫星项目,为他们提供价格较低、性价比最高的服务。
帕科姆•雷维说的是真心话,但是中国的商业航天不能跟着他玩大冒险。中欧航天产业情况不同,欧洲的情况是卫星产能充足、火箭严重不足,相当多卫星排着队等火箭。而我们的卫星产能不算太弱,但火箭品种和产能比欧洲丰富得太多了。我们的商业航天,还是要因地制宜。
11月30日至12月2日2018中国(南京)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博览会暨北斗高峰论坛顺利在南京举办,展会期间,最新北斗+应用产品、技术;多款智能产品纷纷亮相。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接受采访时亮出观点:从区域到全球覆盖,利用技术优势,打造北斗+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推动整体产业变革趋势。
1、高精度服务:北斗系统已全面覆盖交通、海洋区域、军事部署、城市规划建设等重要方面。而且在北斗三号上兼容整合了北斗一号及北斗二号的基本功能,实现既能提供全球定位服务,又能为亚太地区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
2、独特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在北斗一号系统中,短报文通信功能就已搭载建立,具备60个汉字的功能。从2008年的汶川救灾到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都是通过北斗系统中所具备的短报文功能,通过编辑汉字准确获取地理位置,从而做到精确定位、准确查询。也正是因为北斗系统的成熟发展,北斗二号系统的短报文通信功能从原先60个汉字升级至120个汉字,用户也从之前的10万递增至50万。然而在今年年底完成星座部署的北斗三号系统中,短报文字数有进一步提升至1000个汉字,用户也增至千万。借用刘经南院士的话,“这已经是可以写短篇小说的字数了。”
3、搜救功能:北斗三号具有两种搜救功能,一种是国际标准搜救功能,一种是“短报文加位置报告”搜救功能。而这一功能完全填补了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中的空白。相较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不仅覆盖更广,精度更高,而且可靠性更好。不仅实现全球覆盖,而且卫星载荷有了很大进步,增加了全球搜救功能,并且搜救精度可达“米”级。刘经南院士说,相比与GPS、格洛纳斯导航,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增加了全球短报文功能,有星间链路。而北斗系统的全球搜救功能相较国际标准搜救卫星精度更高,标准搜救组织可能只提供公里级搜救精度,而北斗系统的位置报告和短报文结合可以具备米级搜救功能,将为航海、航空和陆地用户的遇险搜救提供便利。
北斗是四大GNSS之一,中国有14亿人的市场,我们只要把自己搞好,就已经为世界卫星导航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北斗产业必须有世界眼光和步伐,才能把自己搞好,同时也服务于世界。因此在北斗应用的语境下,国际国内市场应当是通盘考虑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商业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透露:“我国正在研制的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项目,其基本型在轨时间可达20天,返回模块具有15次重复使用的可能,而该项目的首发星将于明年4月发射。”
所谓返回式卫星,是指一种具有返回功能的多用途中型卫星,也是我国卫星工程领域研制起步最早、系列发展最悠久的卫星系列。1975年11月,我国首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和安全回收,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技术的国家。
截至2016年,我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实施了25颗返回式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吴劲风说,这些卫星在空间遥感、空间科学、空间育种、空间新技术验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重复使用、无损回收等航天工程技术进步,瞄向“更低成本、更强保障、更高性能、更便捷应用”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成为发展趋势。
赵会光说,目前我国研制的可重复使用商业返回式卫星,分为基本型和拓展型,其中前者的回收载荷可达500公斤,采用一次性化学电池供电,回收产品占60%,其中90%部分可重复使用;后者的载荷分为两部分,回收载荷为600公斤,留轨载荷为300公斤,采用太阳阵和蓄电池联合供电,回收产品占40%,同样是90%部分重复使用。
据他透露,我国可重复使用商业返回式卫星已于今年9月单机交付,10月整星测试,计划于明年1月进行力学试验,2月进行热试验,3月卫星出厂,4月卫星发射,5月则有望实现卫星回收。首发星的名称为“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工程”。
赵会光说,首发星将携带多个任务“上天”,比如升级打造低成本、高集成度平台系统,验证可复用回收舱设计,验证一次性化学电池能源模块技术,突破无损回收和示位搜索技术,突破回收载荷分区精确控温技术,等等。
至于更进一步的验证,则交给第二、第三、第四颗星,比如验证太阳电池阵和蓄电池的联合能源模块技术,等等。发展这一卫星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太空探索,“获得科学发现、改善人类生活、形成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催生新技术和确保空间安全环境。”
返回式卫星是在王希季院士主持下开创的型号体系,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可以看做是这个体系的华丽转身,毕竟很多空间科学研究单位的经费有限,相当多实验也不需要有人在轨照料。把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科学成果继续发扬光大,值得点赞。我们还要追问一句:还有什么领域可以按这个模式承前启后?
近日,我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首次披露,已研制出分辨率高达0.3米,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光学成像和雷达成像两种类型国产商业遥感卫星,并有望于不久之后进行发射。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军用光学遥感卫星是美国研制的KH-11(锁眼系列)、KH-12系列侦查卫星,其分辨率高达0.08米至0.15米。据称再结合超分辨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在良好阳光照射下分辨地面汽车的车牌号。
商业遥感卫星图像并不是人们想象那样,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购买,以目前美国最大的商业卫星图像提供商数字地球公司为例,其“世界观测”系列卫星地图影像交付周期:经美国政府审查同意后,普通级别为60日至365日,加急级别为30日至180日,超急级别为30日至90日。当你得到需要的“热点“卫星图像时,很可能战争都已经结束了。
随着我国自主遥感对地观测体系基本建成,地理信息服务产业迅速发展,其产值年增长率达30%左右。有资料称,2014年国内地理信息服务产值就达到2600亿元,我国已有多家卫星研制机构成立了商业遥感公司来进军这一市场。我国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并发射成功的的高景一号01、02、03、04卫星是我国太空首个0.5米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每颗卫星仅重500公斤,承载1台高分辨率全色多光谱相机,可提供分辨率优于全色0.5米/多光谱2米、拼接幅宽大于60公里的高分辨率图像。
随着美国逐步放宽对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出口的限制(2015年前禁止向美国以外的国家出售全色分辨率优于0.5米的卫星图像,2015年“世界观测”3卫星在轨运行后,将分辨率限制放宽至0.25米)。我国的商业遥感卫星分辨率也随之放宽,未来商业遥感卫星将全面进入0.3米时代,光学成像、SAR雷达成像等不同类型的遥感卫星都将以更高分辨率、更高精度等给商业遥感市场、国民经济发展、应急救灾、军民融合等各个领域带来全新服务体验。
对标“世界观测-4“卫星的0.3米分辨率轻型敏捷光学卫星,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也已在近期完成研制工作,并即将发射入轨,可为国内外商业遥感市场提供更高端的选择。与美国数字地球公司最先进的“世界观测”系列卫星系列相比,其分辨率相当,寿命相当,重量则更轻,尺寸更小,指向精度和机动能力更高,而且仍然可以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从90年代过来的航天人都记得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过程中的种种艰辛。资源一号因为关键技术不能突破,延误了好几年才上天。弹指一挥间,我们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技术已经基本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如何把高分辨率数据用好,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业界焦点。在这当中,AI将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推动航空WiFi市场发展,本月初深圳市航电技术研究院联合腾讯、深圳市多尼卡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召开“航空WiFi天地互联研讨会”,围绕天地互联技术、流量运营等业界关注的焦点线多家航空公司、航电设备上下游企业,共同探讨数字航空的发展趋势。
会上,腾讯CSIG无线安全产品部WiFi生态建设总经理刘伯恒分享了“腾讯数字航空解决方案”。他强调,腾讯若进入数字航空领域,将一如既往地扮演好“数字化助手”的角色,以机舱WiFi建设为契机,聚焦生产运行、旅客服务、商业运营、基础能力四大方向,通过与各大航空公司合作,更好地推动航空服务变革,升级乘客在乘机过程中的体验。
2000年开始,国际航空逐步放开航空禁令。然而,相关数据表明,当前国内航班WiFi普及率低,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截止2018年8月,国内91%客机没有任何类型网络覆盖,而采用空地互联技术的客机仅6%,搭建局域网的客机仅3%。
面对一片蓝海的航空WiFi市场,航空公司在考虑硬件、流量、内容成本以及飞机改装等因素的前提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网络覆盖问题。目前,客机进行空地互联的技术方向有Ku/Ka/ATG方案,各方案在带宽、覆盖、资费方面互有优劣。其中,为兼容用户终端设备,机舱WiFi是必选项。
刘伯恒指出,航空公司在布局航空WiFi时,考虑到前期因硬件成本高、空地互联带宽小、流量成本高等因素,可首先选择“混合组网(空地互联+局域网WiFi)+离线娱乐服务”方案,此后逐步扩大空地互联的机队规模,让空中流量可用于订单传输、支付、VIP网络服务等,让流量产生价值。
腾讯提出数字航空解决方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用户体系,打通覆盖航空公司在飞行前、中、后的全业务场景服务,打造快速、安全的连接服务。譬如,飞行前,乘客通过小程序或APP入口,可以完成查看乘机码、机票验证、行李配送、WiFi服务预定/视频预定等、特殊旅客服务预定等操作;飞行中,乘客可享受到腾讯视频、腾讯新闻、腾讯游戏、QQ音乐等应用提供的互联网娱乐服务,通过机上商城和微信支付感受智慧零售的便捷;飞行后,乘客可预订酒店及接送服务、景区票务,完成行李追踪以及填写服务评价等。
未来五年内,国内航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千亿级,航空WiFi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刘伯恒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数字化助手’的作用,以机载WiFi安全连接、云+大数据服务为基础,打造‘互联网+航企’的合作模式,由航空公司自主运营,腾讯提供内容和技术支持,共同推动更加便捷的航空旅客服务体验。”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标题里没有提到“卫星”,正文里涉及“卫星”这两个字的也只是提及了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小火箭美国id下载。通篇语境围绕用户展开。腾讯是一家直接面向消费用户的互联网运营商,采取这样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合理的。我们的商业航天是不是也应当考虑一下这种视角,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航天”、“卫星”的标签不需要那么显眼。
建设低轨宽带卫星星座,需在数年时间内发射成百上千颗卫星,整个星座计划耗资巨大,卫星公司必须面对“金钱考验”。这一赛道上,不乏有实力者。例如,马斯克提出的“星链”(Starlink)计划,靠自身财力推动;成立于2012年的美国初创公司OneWeb已经获得来自日本软银、空中客车、可口可乐和维珍集团等重量级企业共计18亿美元的投资;国内两大航天集团——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也逐步推出“行云工程”、“虹云工程”、“鸿雁星座”等星座计划。
据统计,目前我国星座计划已超16个,其中计划数量最多的是银河航天的“银河Galaxy”低轨宽带卫星星座,由上千颗自主研发的5G卫星,在1200公里左右的近地轨道组成网络星座。今年11月,该公司已完成A+轮融资,项目估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
Starlink是SpaceX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旨在从轨道上提供持续的全球互联网覆盖服务。这些卫星将在地球上空同步飞行,使地球表面的每个部分在任何时候都能直接看到至少一颗卫星。该项目预计将耗资100亿美元,SpaceX希望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实现该计划。有业内人士分析,Starlink星座卫星从4425颗扩大到近1.2万颗,马斯克此举不排除故意拉长项目时间,可见星座项目难度之大。
国内不少有星座计划的卫星公司,对标的都是OneWeb。2016年4月,OneWeb宣布在佛罗里达的太空海岸建设卫星制造工厂,位置靠近美国NASA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工厂面积占地约14亩。OneWeb卫星工厂将来要每月生产几十颗卫星。工厂将不仅为自己制造近900颗低轨道卫星,还计划承接来自其他运营商或客户的卫星制造业务。
在当前商业航天的浪潮之下,如果说SpaceX代表着火箭领域的颠覆式创新,那么OneWeb就是卫星行业变革的代名词,其利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组装达成的大规模、低成本的卫星生产制造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开创先河,成就了商业航天的一抹亮色。
微纳星空联合创始人兼CEO高恩宇认为,目前国内不断出现的星座计划导致卫星需求量增大,一旦现有产能不够,中国必然也需要卫星工厂。
微纳星空对OneWeb的整个设计宣传进行过充分调研,认为若能借鉴其方案,则既能满足每周每月有卫星出厂需求,同时又能兼顾其他星座设计和制造的要求,能降低重资产使用率。
高恩宇说,真正实现大批量供货以后,在卫星总体和零部件供应的成本上上都能实现很好的控制,在实现整星控制层面集成度更高更优化一些。“像OneWeb一样,可以在全球内接受订单。”
天仪研究院也有量产卫星的打算。天仪CTO任维佳说,卫星工厂是微小卫星的必然模式。“以工业化手段批量生产标准化微小卫星是未来商业航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微小卫星大规模组网运营的前提条件。”
任维佳介绍,天仪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立足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完成早期积累;第二步建设卫星工厂,实现卫星批量化和标准化生产;第三步进行大规模组网应用。“必须形成完整的生产流水线,才能建设卫星工厂。目前天仪正处于第一步向第二步过渡的阶段。”
除了以上这些通信卫星星座,还有如未来导航的“向日葵”星座、航天世景的“高景一号”和长光卫星的“吉林一号”、零重力实验室的“灵鹊”星座这类导航、遥感星座。
创业者有雄心壮志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我们在这里向投资者——尤其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强烈建议,对“卫星工厂”这种概念一定要慎之又慎。高技术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不是简单扔钱进去就能解决的易事。这篇文章里提到的OneWeb工厂,是在欧洲空客集团主持和技术支撑下建立起来的,而空客是国际五大卫星制造商之一、知名的航空航天巨头。想新建卫星工厂,一定要对技术难度和投入额度有充分思想准备。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2017年原创文章合辑(包含:“航天+”等七大专题;商业航天分析31篇;深度产业观察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