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是否自带流量功能
5G商用时代来临,数据量将更加巨大、复杂,对计算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发展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带来了新机遇。因为5G通信网络更加去中心化,需要在网络边缘部署小规模或者便携式数据中心,以满足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的需求。
“边缘计算”火了。近日,主营为电网提供边缘计算服务的友讯达公司因在互动易平台回复了投资者关于边缘计算的提问,公司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大涨;而以网宿科技为代表的相关概念股,短短数日内股价几乎翻番,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5G商用时代来临,数据量将更加巨大、复杂,对计算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发展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带来了新机遇。”浪潮服务器产品部副总经理陈彦灵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说3G、4G是云计算的时代,那么5G就是边缘计算时代,“因为5G通信网络更加去中心化,需要在网络边缘部署小规模或者便携式数据中心,以满足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的需求”。
据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全球物联网终端设备安装数量有望在2019年达到256亿台,2020年将有超过500亿的终端与设备联网。届时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元,成为与云计算平分秋色的新兴市场。
关于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有个形象的例子:云计算就像章鱼的大脑,边缘计算就类似于章鱼的那些小爪子,每个爪子就是一个小型的机房,并靠近具体的实物。简单来说,边缘计算的主要价值在于减少超大流量对网络的消耗,同时为各种应用提供低延时和开放的网络能力。
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一直是边缘计算的拥趸。“地平线从创立的第一天开始,就把边缘计算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余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边缘计算会覆盖生活的每一天。”
余凯之所以把边缘计算看得这么重要,是看到它确实会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城市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交通、有驾驶、有大量的人机交互,意味着城市是数据大量产生和爆发的地方,而计算一定是发生在数据爆发的场景里。”
余凯说,无论是在家、在路上,还是在工作场景中,大量的场景下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技术研究与顾问公司Gartner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以10倍的速度剧增至163ZB,这将远超过任何互联网公司现在所储备的数据量。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在计算上也在发生。”余凯说,在PC时代,所有的计算都是在电脑上小火箭是否自带流量功能,是本地边缘计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越来越往云端、数据中心迁移,计算也慢慢转移到了云端,即云计算;而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则是另外一个趋势更多计算从中央向边缘迁移,这要求计算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以及设备在离线的情况下还可以正常运作。“比如自动驾驶汽车过隧道的时候,即便没有信号也能够正常行驶,这一定要靠不依赖网络和云端的边缘计算。”
“我认为汽车未来就是四个轮子上的数据中心。”余凯说,“自动驾驶对延迟要求很高,需要边缘计算,而且自动驾驶每升高一个级别,算力的需求几乎呈指数级升高。”
此外,余凯说,很多安防类企业,现在靠WiFi联网处理的计算方式容易受信号和带宽的影响,因此也需要边缘计算。“还有很多因素如安全性、性价比等,最核心的是,大量的计算要在边缘,而不是在数据中心。”
在陈彦灵看来,随着5G商用的日益临近,实时、智能、安全、隐私这四大趋势催生了边缘计算与端智能的崛起。而5G通信的超低时延与超高可靠要求,使得边缘计算成为必然选择。不过,在5G商用场景驱动下,边缘计算平台建设是一个“扩展项”,它将与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共同组成城市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
业界的共识是,现代IT之所以具有更高效率,云计算的集中处理思维居功至伟。尤其是数据量暴增的当下,集中处理数据、全局分析、智能调度是挖掘数据价值的一般准则。也就是说,即便是边缘计算崛起,云计算作为计算的中心位置,也不会消亡。
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认为,边缘计算与中心化的计算,甚至终端的计算是要相互协作的,目的是为了配合通信(如移动边缘计算)、存储(如内容分发网络)、安全(如防火墙)等应用,因此很可能纵向发展成为原有产业的补充。
数字通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也是倡议推进边缘计算技术与产业繁荣发展的专家之一,但他更多倡导要对边缘计算概念及其内涵有更为理性、清醒的认识。
“边缘计算绝不是单一的计算能力。”邬贺铨举例说,通信基站的边缘计算首先要进行大数据的采集,同时实现加密,在对大数据进行消化后,再回送网络的数据链应该是减少的,也就意味着对数据进行过滤,而为了过滤,它可能需要缓存。因此,边缘计算会跟缓存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过滤、计算能力集中在一起。
一位服务器行业从业者告诉记者,一般而言,边缘计算处理简单的数据,云计算处理相对复杂的信息,两者配合才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而边缘计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云计算的一种补充和优化。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应该是渐进式而不是“火箭式”,更何况边缘计算所面向的场景5G和物联网的爆发还没有真正到来。因此,对于近期边缘计算概念的火热,何宝宏认为,边缘计算只是一种解决方案,还没有创造出新的核心技术或做重大的技术组合,也没有诞生新的应用,更没有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近期对边缘计算的炒作,太过分了”。
此外,何宝宏还指出,概念热炒之下,有许多“碰瓷”的、蹭热点的,这对技术的发展不利。他在其个人微博上不客气地写道:“边缘计算就是个筐,要想化装成为边缘计算,把自己边缘化还是很容易的。只要不是明显位于核心位置的技术,比如内容分发网络、物联网、无人驾驶、车联网、基站和VR/AR,甚至卖PC、智能手机和机顶盒的,都可以自称为边缘计算;如果不巧你拥有的技术明明白白不在边缘位置,也一点不用担心,去编个新故事还是很容易的,比如简单地加上边缘两个字,像边缘服务器、边缘接入、边缘路由器、边缘网络、边缘数据中心、边缘云、边缘智能、边缘区块链节点等。”
在邬贺铨看来,边缘计算技术应该是一个体系,但目前包括他本人对这个体系的了解都“只是边缘,根本没有进入到核心,很多东西不太清楚”。因此,他提出了“边缘计算十问”,希望找到答案。
比如,邬贺铨写道:5G 移动边缘计算(MEC)应该下沉到什么位置(越靠下反应越快、数量越多)?一个云计算节点联接的移动边缘计算(或雾计算)节点的合理数量是多少?计算能力如何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间优化配置?MEC间通过云计算节点互通还是直接通信?同样是边缘计算节点,它们之间要不要互通,或者说必须间接互通?
在此背景下,余凯认为,软硬件结合在边缘计算领域机会更大。他说,未来的终端对于效率更敏感,这需要软硬件更协同。此外,余凯告诉记者,边缘计算实时性、低延迟的要求其实很高,它对算力的要求一点都不低。因此,基于边缘的人工智能处理器是未来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是一个制高点。
“现在边缘计算占比还很小,互联网巨头都是以云计算作为出发点和根据地。从市场的重要性和空白点两个角度来考虑,我们选择边缘计算这个市场定位。”余凯认为,未来边缘计算和中心计算在市场份额方面将平分秋色,“大数据训练在中心计算,而数据计算执行在边缘计算,两者是相互配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