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小火箭加速器
1月24日,斯瑞新材(688102)公告称将投资13.3亿元,分别建设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与斯瑞新材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面对13.3亿元的投资规模,在民间资本投资减缓的背景下,已经不是小数字。
金融棒棒糖同时关注的焦点亦包括:在“新型举国体制”的背景下,西安科创类民营企业的参与空间正在不断开阔。
根据公告显示,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等产业化项目总项目耗资5.1亿元,分两期进行建设,建设周期5年。预计建成后将拥有年产300 吨锻件、400 套火箭发动机喷注器面板、1100 套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外壁等零组件的能力。
斯瑞新材对于该项目具有极高的期待,其表示项目完成后将会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扩企业在该领域的知名度。而翻阅此前资料,我们可以挖掘到这种“信心”的来源。
2020年在斯瑞新材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就提及当时正在同合作伙伴一起进行液体发动机高性能铜合金产品—3D 打印铬锆铜内壁技术的研发,而这个合作伙伴则是商业航天领域知名的企业——蓝箭航天。
公开信息显示,蓝箭航天是中国第一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具备全产业的交付能力,其最著名的产品当属朱雀二号火箭,是商业航天中首款进入量产的商用液体火箭。
2021年斯瑞新材完成对于项目基础技术的验证实现小批量供应,首年便获得订单800多万。2022年该项目进入量产阶段,产品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公司已经建成50-100套成品加工能力,成为国内唯一具备该产品从材料到成品零件供应能力的研发制造企业。
直至此次再度扩产,算是斯瑞新材决心以商业航天为“第二增长曲线”的一次重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截至去年的6月投入该项目的研发费用达到1479万元,在所有20个在研项目中金额最高,占比达到21%,由此可见斯瑞新材对于该项目倾注的心血。
同步推进的斯瑞新材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投资金额8.2亿元),则已于雁塔区开工亮相,包括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套光模块芯片基座等项目,具备生产30000 套 CT 球管零组件、15000 套 DR 射线管零组件等设备的能力。
我们以其中的CT 球管零为例,有券商分析称CT 球管作为CT中最昂贵的消耗部件,当前主要由海外供应商供货,因此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十分看好公司未来在该领域的市场。
作为陕西第十家登陆科创板的上市公司,斯瑞新材的业绩如何?简单说,从营收、净利润两项数据来看,斯瑞新材一直保持正增长。
2020年至2022年,公司录的总营收为6.81亿、9.68亿、9.94亿元,平均增幅为22.43%。同期归母净利润5210万、6336.22万、7801万元,年平均增幅为22.36%。最新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斯瑞新材1-9月营收为8.69亿元,同比上升21.02%,归母净利润为6843万元,同比上升17.25%。
2021年公司研发支出为4071万元,占总营收的4.20%;2022年为5161万元,占比提升至5.19%。2023年上半年研发支出2483万元,同比增长50.45%,累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已达235项。
进入年报细节可知,为上市公司贡献近一半营收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毛利率从2019年的25.88%一路走低,2022年毛利率降至15.79%。此外第二大产品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毛利率,从最高峰的30.01%也小幅下挫至2022年的25.3%。
唯一亮眼数据则是医疗影像零组件的毛利率,从2019年的9.97%,增至2022年的19.39%。此间变化,完全可以解释斯瑞新材为什么奔向了火箭与医疗,那就是向高净利项目倾斜。
例如新能源,其研发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可用于海上风力项目,已经开始小批量供应市场;再如数字新基建领域,将钨铜合金材料核心制备技术延伸应用于光模块芯片基座材料。在诸多努力之下,市场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23年上半年,斯瑞新材国际市场销售收入为1.3亿元,同比增长44.39%,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5.60%。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布13亿建立项目的同一时间段,斯瑞新材拿出自己的首份股权激励计划。向符合授予条件的 85 名激励对象授予 1362 万份股票期权,同时设立业绩考核要求,完成后才能“兑现奖励”。
从激励人员来看,这85人占公司员工总数(1146人)的7.42%,其中绝大多属于核心技术人员。对此可以理解为,公司已为进入新兴赛道做出了人才储备。
其实,打动我们关注斯瑞新材此次投资的大话题是,在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之下,西安民营企业到底有多少机会?
以我们正在关注的可重复利用火箭的探路者——天回航天为例删除小火箭加速器,该公司由西工大博导创立,是西工大与空天院孵化的商业航天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填补了多项国际技术空白,设计重复使用达20次以上,可大幅降低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射成本。近期该公司完成A轮融资,斯瑞新材作为产业资本进入。
其二是外来者云集:蓝箭航天早在2016年即于陕西成立分公司及研发中心,同时是高新区内首家以军民融合为背景成立的商业航天的企业;北京星际荣耀在航天基地设立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该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将火箭成功送入轨道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再如银河航天,其在西安、成都和北京分别构建产品配套研制能力,已实现百颗卫星的量产能力。
客观地看,作为传统的航天大省,很多优势资源集中于央国企,民营企业的空间并不大。而与传统举国体制不同,新型举国体制指向的技术或产品有很多面向市场,不能脱离产业链而孤立存在,在资源配置和协同攻关中,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某业内人士向金融棒棒糖表示,谋求核心技术为民营企业“敢为人先”提供了重大机遇,例如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液氧煤油火箭直接对标SpaceX猎鹰九号。而市场的突然明确也为民营企业“能为人先”提供了重要订单。例如“卫星互联网”催生了众多的卫星发射需求,民营企业的前期投入就有了市场化回报的空间。
有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67次发射任务中,民营企业参与的商业航天达到17次,占比达到25%。
显然“国家队+市场化”之模式,于宏观层面发挥了行政统筹优势,在微观层面最大程度调动了民营企业的效率优势。当这种全国大信号落地于陕西之时,斯瑞新材这样的“市场化力量”才敢于投入重金积极介入。